来源:资事堂
作者 | 孙建楠
编辑 | 袁畅
上海一家老牌百亿私募机构,日前发生了法定代表人和控股股东更迭。
根据资事堂了解:主打股票多空策略的上海保银投资,日前已将实控人变更为李墨。
据悉,李墨自2011年加入保银系,一步步晋升为这家私募的核心高管。其在投资工作上的地位被认为仅次于保银的创始人王强。
王强是中国第一代证券投资人,亲历了上世纪90年代市场的多个资本市场大事件。之后“激流勇退”创立保银投资。
此前业内已有消息传出,保银系近年大举扩张海外团队,而此次保银投资的内地实控人由年轻一代基金经理担纲,是否意味着该机构的业务走入一个新阶段。
这家老牌私募的内部权力机构发生了什么变化?管理层有何战略层面的考虑?
01
低调的实控人更迭
数月前,上海保银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保银投资)向持有人披露,该机构发生控股股东、法定代表人的变更。
保银投资受托管理超百亿人民币资产,擅长股票多空策略,在中国和多个海外市场投资,国际化程度在国内头部私募管理人居前。
据相关公开信息,保银最新控股股东和法定代表人变更为李墨,他于2011年加入保银投资,先后担任投资经理、董事等职位。公告称其擅长行业基本面研究、构建投资组合及其对冲风险管理,2018年晋升为公司高管,负责投资研究部门的管理事务。
基金业协会备案信息显示:李墨在保银投资的持股比例达到84.1%,其余股份由上海保银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持有。
另据保银投资发给渠道的沟通说明:原控股股东吴女士因年纪较长,没有精力继续参与公司管理。原法定代表人鲍女士仍然作为公司高管参与公司管理,担任董事、首席财务官。而王强的公司职务和权限没有变化,仍然担任公司投资总监一职,所管理基金亦都没有变更。
资事堂了解到,此前提及的吴女士长期居于中国香港,鲍女士在1999年保银投资初创时便已加入,而王强是保银投资的创始人。
02
“第一代投资人”王强
谈起中国第一代私募机构,大家可能会想到多位知名人物。
比如赵丹阳,2004年将海外的信托私募模式引入中国内地,发行了赤子之心信托计划,被业内认为是中国首只阳光私募基金;
再如蒋锦志,2004年创立景林资产,在民营资产管理公司还是稀有之物时,率先把私募投研带上辛塔街。
保银投资创始人王强,则比上述大佬行动得更早。他1999年创立了保银投资,以私营投资公司的身份参与证券投资,并一直将机构的生命力保持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王强是中国第一代证券投资人,1993年入职吉林证券,第二年跳槽至君安证券自营投资部门,后者是中国股市期货市场“初世代”的一线机构。
1995年中国国债期货市场爆发重要事件,参与者君安证券被推至风口浪尖,许多机构和投资人的命运也因此改变。
王强曾在一次对话中回忆:当年君安证券的风格与其本人有差别,太多人的风格比较激进,冲劲十足,但他是相对谨慎的投资性格。
1996年,王强转至航天信托,1999年开始创业,打造保银投资。
03
创始人“隐身幕后”
在私募投资还处草莽时代,也没有合理的基金收费行规,王强已在行业内。
2001年,王强迁居中国香港,开始尝试在两地市场进行投资,初期面对外部投资者发行的产品是离岸美元基金。
在经历了几年的海外募资管理后,2015年6月,保银投资回身在内地拓展产品线。其时,恰是杠杆牛市,“公募派”、“险资派”私募经理,格外受市场欢迎,也更容易掘金。
但2017年A股价值投资风潮崛起后,保银投资等一批私募机构如鱼得水起来,规模增至百亿。
04
集团化运作初见端倪
从保银投资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该机构在海外市场展业的时间,早于其在内地资管业务的时间。
这或许与保银投资的客户历史、王强等高管常驻地理位置有关。某种意义上,在内地备案的公司实体,可以看作是保银集团化运作的一个分支。
资事堂观察到:近年来保银投资开始在亚洲市场拓展投资版图,除了上海和香港的办公室,目前在印度孟买、日本东京和新加坡建立了在地化的投研团队,并招募当地人才。
同时,保银系也已经陆续试水对中国以外资产进行投资,覆盖了日本股市、印度股市以及东南亚的上市公司。
2019年,王强还引入了德意志银行前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在保银投资负责宏观研究,他还分担与海外投研团队日常沟通的任务。
对比之下,国内其他百亿私募在拓展海外市场时,多以中概股投资为主,对非中国资产的研究和投资涉足更少。
一定程度上,王强开始安排保银在上海本土团队的投资人士担纲实控人,或是出于这家私募在亚洲市场集团化运作的战略考虑。
这个人事安排的深层次内涵,值得内地机构仔细品读。
本期责任编辑 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