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称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一年来,全国碳市场基本框架初步建立,运行平稳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交易量突破1.9亿吨,交易额突破84亿元,促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接下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下称“上海环交所”)将如何多方发力,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事业更进一步?上海证券报记者对上海环交所董事长赖晓明进行了专访。
全国碳市场运行平稳有序
上海证券报:一年来全国碳市场表现如何?下一阶段上海环交所将重点聚焦哪些工作?
赖晓明:全国碳市场运行一年来,整体节奏平稳有序。市场价格波动也在合理区间,能较好反映市场实际供需。全国碳市场已初步显现其促进企业减排、形成碳定价的功能。
当然,全国碳市场也存在一些需要完善之处:
第一,对于其覆盖的排放规模而言,总交易量还有提升空间。
第二,交易时间分布比较集中,企业主要在每年履约前的11月和12月交易。全国碳市场仍是一个履约型市场。
第三,交易活跃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市场的产品体系目前也比较单一,只提供碳排放配额交易。
下一步,上海环交所考虑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推进相关工作:
第一,建立健全交易制度,规范交易相关活动。配合主管部门加快推动碳交易相关法规制度的出台,细化交易市场相关细则,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全国碳市场交易及配套制度体系。
第二,深化完善交易机制,形成多元市场结构。在发电行业碳市场稳定运行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形成多元市场结构和交易需求。
第三,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增强交易参与能力。加强市场主体碳交易能力建设,积极配合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深入做好企业碳交易服务,提高市场主体碳管理水平和交易参与能力。
上海环交所将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相关要求,统筹协调整体与局部、国内与国际,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形成统一碳市场。
上海证券报:全国碳市场目前碳价每吨维持在60元附近,较去年开市时上涨约两成。如何看待当前的碳价水平?
赖晓明:碳价由市场供需决定。同时,还会受到经济运行、技术进步等因素影响,也会受到分配政策等政策性因素影响。从海外经验看,一级市场的拍卖价格可作为形成碳价的重要基础;衍生品市场也是影响碳价的重要机制。这两大机制逐步建立完善后,碳市场定价体系会更加成熟。
履约型市场特征明显
上海证券报:按照规划,一些高排放行业将被有序纳入全国碳市场。目前市场扩容时机是否已经成熟?
赖晓明:据生态环境部总体部署,我们规划了八大行业,按照“成熟一个行业,纳入一个行业”的原则逐步推进扩容。全国碳市场开市后,上海环交所一直在做扩容筹备工作。
全国碳市场纳入新行业,要建立在完整科学的数据核算、合理的配额分配机制等基础上。目前,上海环交所建设的基础设施能容纳更多行业和企业,接下来将继续配合行业扩容进度,进一步加强市场能力建设和市场参与方培训。
上海证券报:如何提高碳市场活跃度?
赖晓明:从控排企业的角度看,可从以下两方面提高碳市场活跃度。
第一,提高信息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况。信息不对称是影响企业参与交易的重要障碍,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碳市场信息产品匮乏,企业无法获取高质量的市场分析报告;二是大宗协议转让、CCER买卖信息不对称。
第二,提升碳管理能力。控排企业内部碳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从前期的市场调研情况看,能建立碳资产管理公司或者专门的碳交易管理部门的企业较少,大部分企业内部管理不健全。此外,企业对碳排放的管理缺乏资产意识、大宗商品意识。在目前的大环境下,企业管理层应主动适应,转变管理理念。
上海证券报:在碳金融创新方面,上海环交所有哪些考虑?
赖晓明:上海环交所会在金融和产品创新方面进行一些探索,例如未来推出衍生品,加入掉期、远期期权等金融工具来充实全国碳市场体系。此外,与各类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加强与金融机构在碳交易产品创新方面的合作,促进碳排放权在托管、质押、担保等业务领域的产品落地。
上海证券报: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的履约完成率为99.5%,如何看待企业的整体履约情况?
赖晓明:第一个履约期全国碳市场履约率为99.5%,说明绝大多数企业对控排高度重视。2021年企业第一次履约,考虑到减排能力等问题,适应规则可能需要一定时间。建议进一步完善处罚规则,提高违约成本,防止个别企业放弃履约以罚代缴。
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
上海证券报:国家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按照相关目标和要求,建成全国统一碳市场要从哪些方面着力?
赖晓明:国家提出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和培育发展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市场。这对于我国碳市场建设而言是一个全局性的政策导向,充分释放了碳市场从全国层面加快统筹推进的明确信号,将打破试点碳市场的分散局面,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碳市场的高度集中和统一,释放碳市场的规模潜力。
上海证券报:在碳市场国际化进程方面,全国碳市场有无相关探索?
赖晓明:在国际交流和市场衔接方面,目前各国碳市场相对隔离,各国碳配额均由本国政府发放。我们将持续借鉴国际市场经验,围绕市场机制建设等领域开展研究。部分地方正在尝试引入国际资金进入试点市场,也有地方正在建设以国际市场为方向的交易平台,对于上述国际交流探索,我们会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