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之星
不知不觉,科创板已开板三年。
2019年6月13日,万众瞩目的科创板正式开板,为无数硬科技企业提供了便捷的融资渠道和上市土壤,同时也印证了试点注册制的成功。
数据显示,截至6月10日,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达428家,累计IPO募集资金约6110.68亿元,总市值超5.1万亿元。如今,科创板即将进入第四个年头,未来的机会在哪里?
赋能高科技企业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而科技创新类企业往往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并且在一定期限内不盈利或者盈利水平较低,而我国主板市场上市标准主要是为成熟型企业制定的,不能满足科技创新类企业的需要。
在科创板未设立之前,那些行业前期无利润、且又长期高投入的公司,尽管有融资需求,由于主板的上市标准较高,只得做罢或转赴纳斯达克上市。而科创板的出现,就打破了这一局面,为“硬科技”企业提供了更便捷的融资渠道和上市土壤。
由此中国的硬科技行业自此踏上了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的发展快车道。数据显示,截至6月10日,科创板上市公司已由首批的25家扩容至428家,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国防军工、基础化工和新材料等领域。目前累计实现IPO募集资金约6110.68亿元,非常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尤其是新兴科创型企业的发展。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科创板提供了一大批各具特色但都具有高研发特点的公司。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科创板研发支出占营收的比例为8.79%,明显高于同期主板和创业板的1.69%和4.65%。
显而易见的是,科创板的“研发驱动”含量是目前A股所有板块中最高的,而过去三年科创板公司的高研发投入已经转化为了财务上的经营成果。2021年科创板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达到了62.93%,明显高于同期全部A股的18.07%、全部主板的17.13%、以及创业板的25.88%。
前海开源基金杨德龙表示,科创板上市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对公司治理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增强了其攻克技术难关的能力,科创板已逐渐成为支持“硬科技”研发的前沿板块。
创新和完善制度体系
与此同时,科创板的开板也印证了试点注册制的成功,为A股市场带来的持久创新活力。
科创板作为我国注册制的首块试验田,在信披改革、IPO审核、退市等方面均做出了有效探索,从而加快了注册制在我国资本市场全面实施的步伐。
在博星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投资顾问邢星看来,科创板制度创新可归纳为四点:一是创新注册制改革新理念,充分尊重市场,有效发挥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二是降低发行上市门槛,宽松进、严监督、依章法;三是严格执行信息披露制度,实行常态化监管,提升违法成本;四是针对市场交易状况,引入做市商制度,增强交易活跃度和灵活性。
杨德龙认为,科创板交易制度创新、询价制度创新以及做市商制度创新,对于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特别是做市商制度,在提高交易效率的同时,有利于科创板进一步做大做强。
如何挖掘科创板机会?
科创板建立三年来,经历了早期的快速上涨和随后的调整夯实阶段,市场运行机制日趋成熟。三年的时间并不长,满三岁的科创板公司同样很年轻,它们代表的产业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科创50指数的基本面表现出色。根据财报数据,2022年一季度,科创50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了78.5%,而同期创业板指的利润同比增速为-19.6%,沪深300指数盈利情况要好于创业板指,但也仅维持3.2%的低速增长。
从估值层面上看,目前已是科创板开板以来最低水平,科创50指数40倍左右的PE估值,已低于创业板指49倍左右的水平,在未来空间和成长性依然足够。
操作策略上,长江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包承超指出,当前推荐关注科创板,但高通胀对估值空间仍有约束,短期难有beta,需要优选alpha,提供三条思路用以筛选。
第一,科创板里的白马股——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大龙头:高增长+高份额。业绩已达到一定规模,且增长相对稳定,这类股票应在α行情中选择更优的β赛道。相关企业主要分布在新能源产业链、化学合成相关的化学品、高铁轨交设备、工业设备、玻尿酸以及网络安全相关的细分行业。
第二,科创板里的小众股——利基市场的强个股:小空间+高份额。业绩增长确定性较强,但受限于所处行业天花板略低,整体中长期故事性稍欠缺,但短期业绩增速可预见性较强。这类股票更多在α行情中具有较强超额表现,主要分布在集成电路、面板等大产业链上部分市场规模较小的分支。
第三,科创板里的赛道股——国产替代的优质潜力企业,大空间+高增长+低份额。市场空间较大且增速较快的赛道β属性相对较强,行业天花板足够高。相关企业主要分布在集成电路及其产业链、计算机专用软硬件、生物医药等细分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