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当地时间6月10日),美国的通胀数据又“炸”了,也导致美国三大股指收盘大跌近3%,标普500指数创近1年来新低,险守3900点。美联储9月将放缓加息步伐的预期彻底破灭。
美国劳工部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8.6%,涨幅创1981年12月以来最大值,环比涨幅也较4月明显扩大。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后,5月核心CPI环比上涨0.6%,同比上涨6%,涨幅均高于市场普遍预期。
今年以来,布伦特原油价格上涨了近60%,美国平均汽油价格上涨50%,联合国食品价格指数上涨20%。未来,食品和能源价格飙升将持续给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和各国央行行长带来挑战。
形成对比的是,随着上海全面有序复工复产,货币环境更为宽松且通胀压力可控的中国市场正获得外资回流。6月至今,北向资金大幅流入412.6亿元。在国际市场动荡将持续加剧的背景下,新兴市场仍需系紧安全带,但对中国而言,市场最动荡的时刻可能已经过去。
美国通胀难降温
5月美国CPI同比增长8.6%,再次刷新1981年以来的新高。在能源、食品价格持续走高的背景下,住房、汽车成本上升显示出通胀进一步扩散的风险。
物价压力也冲击了美国消费者对经济的信心,引发民众对政府应对政策的不满。密歇根大学6月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纪录低点50.2%。通胀预期止跌回升,美国人预计未来12个月通胀率为5.4%,环比上升0.1个百分点,此前曾保持稳定的5年中期通胀率也加速上行,达到了3.3%。
牛津经济研究院高级经济学家施瓦茨(BobSchwartz)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更强劲的通胀数据反映了一系列因素的叠加,其中包括消费者需求依然强劲,劳动力市场非常紧张,公司保留定价权,汽油价格迈向每加仑5美元,供应链压力仍在持续等。
高通胀正在消耗美国家庭的购买力,5月份经通胀调整的平均时薪同比下降3%,为连续第14个月下降。施瓦茨向记者分析,这些因素也解释了民众的担心。无论是对经济现状的看法,还是前景的预期,物价正在让不少家庭不堪重负,作为美国经济的支柱,消费者支出的持续性也将面临考验。
渣打全球首席策略师罗伯逊(EricRobertsen)对记者表示,能源价格的飙升对美国消费者和小企业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美国消费者正面临食品和能源价格飙升以及抵押贷款利率不断上升的副作用影响,自今年年初以来,抵押贷款利率已上升250BP。
“相反的观点是,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和强劲的劳动力市场支撑着美国消费者。但我们越来越担心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弹性。我们开始看到科技行业出现裁员的迹象,也预计美元过去12个月的强势将给企业收入带来下行压力,进一步削弱就业市场前景。随着对劳动力市场信心的下降,以及为更高工资而跳槽的前景消失,能源成本飙升对消费者信心的影响将难以忽视。”罗伯逊称。
高通胀下美股仍可能下行
美国通胀数据公布后,美债迎来新一波抛售,对短期利率敏感的两年期国债收益率飙升至3.057%,创2008年6月以来最高水平。基准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达到3.178%,为5月9日以来的最高水平。
超预期的通胀数据触发了新一波恐慌盘,美股三大股指过去一周集体下挫逾5%,标普500指数年内跌幅扩大至18.2%,逼近上月创下的年内低点,距离技术性熊市仅一步之遥。
“预计美国和全球金融状况将进一步收紧。我们仍对风险资产感到担忧,预计标普500指数还会进一步下跌,可能会从现在的水平下跌12%~15%。”罗伯逊对记者表示。
通胀如果控制不住,就会要求美联储更加激进地紧缩。虽然本周加息50个基点的市场主流预期并未改变,但认为美联储为控制通胀超额加息的声音开始出现。
目前,市场已经内化了美联储年底加息到2.25%~2.5%的预期,且预计今年最少缩表4000多亿美元。7月加息50BP到1.25%~1.5%已经板上钉钉;9月加息50BP到1.75%~2%的概率基本上也接近100%。9月加息之后,美联储离所谓的“中性利率”目标就只剩50BP,本来预期是在11月和12月两次会议上可能分别加息25BP,但现在的通胀数据可能要求美联储在市场预期基础上再加码。
施瓦茨向记者表示,结合近期经济数据降温以及此前美联储官员的讲话而言,未来两次会议分别加息50BP的展望依然是大概率事件。他认为,美联储将继续观察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考虑到通胀降温的速度可能会非常缓慢,这正在加大9月继续加息50BP的可能性。但目前来看,影响通胀的变量还有很多,包括供应链瓶颈、乌克兰局势等,也许本周美联储不会对9月的政策立场作出明确表述。
未来,通胀是决定货币政策走向的最重要变量。食品和原油价格的上涨趋势短期内难以结束。
目前,布伦特原油价格上涨至122美元/桶以上,今年迄今为止的涨幅约为57%,较2020年4月22日的低点上涨了550%以上。美国汽油平均价格已经达到5美元/加仑,上涨了50%,一些州甚至超过6美元/加仑。
需要注意的是,高油价还是发生在俄罗斯供给未明显减少的背景下。国际能源机构(IEA)此前预估俄罗斯原油供应会减量300万桶/日,但4、5月俄罗斯原油出口不降反增。
中信证券提及,欧盟将在6个月后停止对俄罗斯的原油进口,8个月后停止对俄的成品油进口,年底俄供应可能再度生变。美国页岩油一度是最具有供应弹性的主体,2018年一度增产近200万桶/日。但2021年迄今,美国就不停地消耗油井库存来维持产量,供应链和劳动力问题是供应难以快速增加的主因。
有观点认为,美联储需要加息到5%~10%,才能在短期内把真实利率打到可以控制住通胀的程度。目前更加可能的路径是,以衰退带来的需求降温降服通胀,而这就要看经济究竟能否实现软着陆。
资金持续回流中国股市
相比高估值且受到紧缩前景影响的美国和海外股市,估值较低且受到托底政策、复工复产支持的中国股市,6月开始国际资金出现明显回流。
1月27日到3月25日,北向资金一度大幅流出137亿美元,创2020年初疫情初次暴发以来的新高。6月至今短短7个交易日,北向资金则大幅流入412.6亿元。
最新公布的中国通胀数据基本符合预期,5月CPI同比涨幅为2.1%,与4月持平,而PPI同比涨幅进一步放缓,从4月的8.0%降至6.4%。
“我们预计下半年PPI将趋于下降,CPI通胀将温和上升。”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对记者表示,由于猪肉价格进一步企稳、春耕推迟和全球能源价格上涨导致的潜在谷物短缺,6月CPI同比涨幅可能回升至2.4%,在下半年温和升至2.8%左右。
机构认为,中国不必过分担心通胀,且未来CPI-PPI剪刀差收窄,产业利润有望向下游传导。
此前因疫情而遭遇重挫的新能源板块再度成为机构的香饽饽,催化剂则是复工复产,且中长期渗透率提升的前景不断强化。比亚迪(002594.SZ)近期的势头更超宁德时代(300750.SZ),上周五比亚迪大涨8.19%,总市值破万亿元,机构上调其目标价至395元/股。
平安证券汽车组首席分析师王德安对第一财经表示,这几年中国新能源车的发展成就足以傲视全球,2022年1~4月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占全球的57%,汽车行业正处于向电动智能转型的关键机遇期。传统车企也危机感十足,主动变革迎接查股潮。
除了新能源车产业链,光伏产业链则受到海外关税方面的好消息提振。上周美国总统拜登发布声明称,为解决该国出现的能源紧急情况,准许美国企业在未来24个月内免税进口来自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光伏组件等产品。早在3月,美国本土制造商曾举报中国光伏企业通过东南亚子公司规避美国进口关税,导致美国光伏产业震荡,318个光伏项目被取消或推迟。
除了A股,近几周中概股、港股也出现大幅反弹。投资者上周二向iShares安硕MSCI中国ETF投入近2.7亿美元,这是该基金2011年成立以来单日最大资金流入。该指数的前十大重仓股包含多个互联网巨头——腾讯控股、阿里巴巴、美团、京东、蔚来汽车、拼多多、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