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金评天下丨抓住A股中那些低估值的“超级品牌”
来源:金融投资报
金融投资报评论员 刘柯
A股拥有大量“超级品牌”上市公司,它们都是各行各业的领头羊。此时再谈“超级品牌”的价值,主要是处于一个不错的时机,这个时机就是经历了上半年连续调整以后难逢的低估值。
在使用频率较高的交易软件中,专门有一个“超级品牌”板块分类,集纳了大约30家“超级品牌”上市公司,包括白酒领域的贵州茅台、葡萄酒领域的张裕A、白色家电领域的美的集团、黑色家电领域的TCL、电动车领域的比亚迪、调味品领域的海天味业、文具领域的晨光股份、中医药领域的云南白药、粮油食品领域的金龙鱼、乳制品领域的伊利股份、速冻食品领域的三全食品、房地产领域的万科、汽车制造领域的上汽集团等等。
而比较有代表性的上证50和沪深300指标股,也囊括了很多“超级品牌”公司,如恒瑞医药、万华化学、海螺水泥、复星医药、中国平安、三一重工、药明康德(维权)、宝钢股份、三安光电、中国重工等。
如果再把视野放宽一点,行业划分更细一点,会发现有更多的“超级品牌”公司。如芯片代工领域的中芯国际、移动通信领域的中国移动、激光投影领域的极米科技、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大讯飞、电信设备领域的中兴通讯、民航领域的中国国航、文化传媒领域的中国电影、石油石化领域的中国石油、铁路运输领域的京沪高铁、免税店领域的中国中免、钟表精密制造领域的飞亚达、眼科治疗领域的爱尔眼科、云办公领域的金山办公、半导体设备领域的中微公司、芯片设计领域的北京君正、扫地机器人领域的科沃斯、视频安控领域的海康威视、锂电池生产领域的宁德时代、锂矿开采领域的天齐锂业、机器视觉领域的云从科技……
可以说,家喻户晓的知名企业除了科技领域的华为和一部分互联网巨头还没有回归A股市场以外,各行各业的翘楚大多已登陆A股。
品牌对于企业意味着什么,最经典的名言是:即使一把火把可口可乐公司烧的分文不剩,公司仅凭“可口可乐”这一品牌,就可以在几个月内重启。这也是为什么全球资本都愿意投资可口可乐、沃尔玛、亚马逊、苹果、特斯拉、微软、英特尔这些“超级品牌”的原因。
实际上,很多“超级品牌”本身就自带“超级含金量”,本身的价值就不菲。
在2021年全球最佳品牌100强榜单中,上榜100个品牌总价值达26675.24亿美元,排名第一的苹果品牌价值高达4083亿美元,前十大品牌价值总和接近1.3万亿美元。
在2021年中国品牌100强榜单中,排名最靠前的上市公司是贵州茅台,以1105.79亿美元的品牌价值排名第三,折合人民币7400亿左右,几乎是其年销售额的7倍、年净利润的13倍、总市值的三分之一。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急需“超级品牌”助力。
能成为各行业的“超级品牌”,大多数势必经历了激烈的竞争才能脱颖而出,品牌效益的积累就是一个奋斗成长的过程。而一旦成为“超级品牌”,不仅拥有强大的品牌号召力,还具备了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对行业的牵引作用可“四两拨千斤”,对于自身业务的横向与纵向拓展也事半功倍。
比如茅台与蒙牛联手推出茅台冰淇淋被市场追捧就是典型,ICT通信设备领域中华为、中兴的领头羊作用也十分明显。这些“超级品牌”也是行业景气度的先行指标,它们几乎都触摸到了行业的“天花板”。
即便是“超级品牌”,但由于A股经历了长时间调整,很多“超级品牌”目前的估值都比较低。
汽车制造领域的上汽集团,目前股价处于近10年底部,按2021年业绩计算动态估值只有8.22倍,即便按目前略微下降的2022年一季度业绩估算,动态估值也只有9倍出头,而汽车消费是目前政策重点关注的领域;
数码电子产品代工“超级品牌”工业富联,目前股价处于上市以来的新低,按2021年业绩计算动态估值只有9倍,按略微增长的2022年一季度业绩估算,动态估值也只有9倍,而工业富联几乎全部涉足全球顶尖数码品牌产业链;
钟表精密制造的飞亚达,目前股价处于近七、八年的底部,按2021年业绩计算动态估值只有11.4倍,即便按目前略微下降的2022年一季度业绩估算,动态估值也只有12倍出头,而其是钟表精密制造唯一的A股上市公司,也属于深圳新兴产业政策重点聚焦的领域;
罐头食品中的上海梅林,目前股价处于近10年底部,按2021年业绩计算动态估值23倍左右,按目前略微上升的2022年一季度业绩估算,动态估值也只有20倍出头,而其主业无论是生猪养殖还是罐头食品都处于一个周期性需求的回升期。
一般来说,“超级品牌”不容易成为资本短期炒作的宠儿,但很容易成为股市长期价值投资的典范,经典个案就是贵州茅台,属于股市中的“马拉松选手”。
当然,像贵州茅台、海天味业、美的集团、格力电器等都是价值投资的长牛股,现在的股价也处于高位。
这个时候,选择处在历史低位的“长跑选手”就很重要了,因为低估值才有“戴维斯双击”的可能。投资大师格雷厄姆说:“短期内市场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
在投资的长河中,唯有价值永恒,“市场先生”迟早会向企业价值靠拢,坚信这一点,挖掘低估值的“超级品牌”,这才是价值投资的核心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