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大盘走势&资金动向&盘面分析

 
沪深个股板块DDE历史数据查询:    
 

浙商宏观:下半年战略性看好A股消费板块 10年期国债收益率预计Q3见顶后震荡

http://chaguwang.cn  06-07 23:27  查股网新闻中心

  原标题:【浙商宏观||李超】逆转,新生(一):半年度策略之预期差

  来源:李超宏观研究与资产配置

  内容摘要 

  >> 核心观点

  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但随着病毒的隐匿性和传播性不断增强,精准防控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尤其在奥密克戎毒株流入后,我国已有多个城市采取严格静态管理的方式来阻止疫情蔓延,对经济社会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如何在动态清零和经济增长两大目标中取得均衡?通过总结两年多的抗疫经验,并结合奥密克戎毒株高速传播的特性,我国探索出一条新的防疫模式——常态化核酸检测,即通过高频次、饱和式的核酸检测,第一时间发现疫情并及时扑灭,即使有零星疫情,也难以形成规模性反弹,出现全城严格静态管理的概率也大大降低。

  常态化检测,常态化增长。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既不会选择防疫躺平,也不会过度刺激拉动总需求,一旦总需求在政策刺激下快速扩张,很容易导致通胀螺旋式上升,CPI很可能超预期上涨。在全国大城市和口岸城市施行常态化核酸检测,通过付出一定时间和财务成本,实现人与物的自由流动,避免城市停摆,使经济再次回到复苏轨道,二季度经济探底,下半年涅槃重生。

  权益配置方面,我们认为最大预期差在常态化核酸检测带来的人员流动,提示重点关注与之相关的航空、机场、旅游、酒店、餐饮等消费产业链。此外,继续看多稳增长链条,如金融、地产、建筑、建材,也提示关注美债收益率见顶后成长股企稳向上。固定收益方面,预计货币政策将延续“宽货币+宽信用”组合,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7%-3%区间宽幅震荡,三季度达到高点3%。

  >> 预计下半年消费和服务业边际改善最大,投资和工业共振向上

  随着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消费触底复苏的确定性极强,服务业同步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维持全年经济呈现耐克型走势,预计全年GDP实际增速4.3%。我们认为,常态化核酸检测有利于新冠疫情防控形势加速好转,消费继续向疫情前水平收敛,最终消费的边际改善显著。同时,我们提示关注投资端将延续前期的较高景气度,其中城市更新较多拉动地产投资,供给短缺和结构转型是制造业投资的双主线,基建投资凸显政策驱动的力度。整体看,常态化核酸检测有助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物流保供,预计消费大概率继续恢复,市场主体信心和预期逐步提振。

  >> 物价分化,PPI向下、CPI向上

  地缘政治冲突导致全球供应链紧张,能源、金属价格持续位于高位,不过随着全球逆周期政策渐次退出,海外经济动能向下,需求扩张速度变慢,我们预计PPI向下趋势不变,但回落幅度放缓,预计全年中枢4.9%。CPI方面,猪价迎来上行周期,消费需求回暖带动核心CPI修复,CPI保持向上态势,预计全年中枢2.3%。PPI向下、CPI向上,二者剪刀差将逐步收窄,并有望在9月份实现反转。

  >> 2022年下半年货币政策相机抉择特征明显,人民币汇率反转

  梳理下半年货币政策各项最终目标,我们认为各项目标走势存在多重不确定性,且相互或存在一定矛盾冲突,货币政策决策难度加大,将呈现相机抉择特征:短期看,为对冲疫情冲击,央行货币政策以稳增长、保就业为首要目标,维持稳健略宽松;但二季度国际收支平衡进入重要观察窗口期,一旦面临触及警戒线的风险,将牵制货币政策宽松,另外,随着大规模宽货币,债市杠杆率上行也成为边际变量;进入三季度,关注8月中旬发布的7月调查失业率数据,以判断保就业压力是否缓解,三季度重点关注物价,尤其是9月CPI上冲突破3%风险,若失业压力缓解而通胀压力升温,货币政策或转向边际收紧。此外,二十大前后有维稳诉求,政策环境趋于温和稳健,保市场主体及防范重大风险仍是政策重点。货币政策工具仍将以结构性调控为主,数据表现方面,预计信贷、社融全年新增规模22万亿、36.2万亿,年末增速分别11.4%、11%,预计M2增速年末9.2%,M2及社融增速均将略高于名义GDP增速,实现基本匹配。汇率方面,预计下半年美元见顶回落,叠加中国经济基本面恢复强劲,人民币汇率有望重回升值至6.3。

  >> 财政政策适应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

  政治局会议定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我们认为下半年财政政策的运行和实施要适应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重点围绕疫情防控、稳增长和稳就业展开,加快落实已经出台的一系列财税政策,并在已有政策工具基础上积极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把握好目标导向下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我们认为从这一角度来看,下半年财政政策重点关注三方面:1)做好常态化核酸检测的财力保障,财政预算及医保基金有空间,必要时可发行新一轮抗疫特别国债。2)积极发挥政府投资和政府消费的带动作用,服务于稳增长目标。3)用好转移支付、强化基层财力,落实三保支出和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稳市场主体保就业。

  >> 海外经济政策重点应对滞胀,美经济逐季下行联储Q3超预期紧Q4渐进转宽

  美国方面,企业资本开支和消费动能均将逐步走弱,预计全年美国GDP同比增速逐季向下,全年增速2.6%。前者源于本轮补库周期完结后对私人投资的驱动减弱;后者源于耐用品消费需求透支以及服务业向上修复空间用尽。就业方面,疫情逐步常态化后美国就业修复明显,未来劳动力供给提升招工需求下行失业率或于Q3筑底回升并于年末回至3.8%附近。俄乌危机常态化后,油价小幅回落美国通胀增速预计年末回归至5.5%-6.5%区间。重点关注美联储5月议息会议提出的两大通胀上行风险,警惕风险恶化导致紧缩预期强化,中性利率前不排除加息75BP可能性;触及中性利率后加息可能渐进暂停,缩表预计持续全年。

  欧洲方面,俄乌危机常态化下俄欧能源脱钩加剧欧洲滞胀压力(除当前的原油和煤炭不排除天然气进一步脱钩可能性),单目标值欧央行将加息应对通胀。

  日本方面,需求低迷导致通胀难起,年内日本央行受通胀压力转向加息的概率小,但需关注日本央行对日元汇率的反映。

  >> 下半年战略性看好A股消费板块,10年期国债收益率预计Q3见顶后震荡

  权益方面,预计下半年A股将表现为结构化行情,随着常态化核酸检测大规模推广,人流、物流大概率修复至今年1-2月的活跃度水平,我们重点提示关注出行链条,包括酒店、餐饮、航空等。此外,我们继续看多稳增长链条,如金融、地产、建筑、建材,建议关注相关防御型配置机会。此外,我们再次强调关注美债收益率见顶后成长股的企稳向上。固定收益方面,我们坚持信用债优于利率债,下半年信用利差总体处于收窄区间。我们判断,货币政策将延续“宽货币+宽信用”组合,叠加后续名义GDP拾级而上,长端收益率预计在三季度达到高点3.0%,此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7%-3.0%区间宽幅震荡,收益率曲线重回陡峭化。

  >> 美债收益率和美元Q3拐头,美股Q4向上

  美债方面,通胀预期恶化导致紧缩预期增强可能推动10年期美债收益率在Q3进一步向3.5%上行,年末可能回落至2.5%以下。驱动因素包括通胀预期降温、美国经济增速的回落以及美联储调整货币政策立场后紧缩预期的回退。

  美股方面,预计道指、纳指的整体趋势表现为Q3宽幅震荡(紧缩、衰退预期反复),Q4上行纳指更佳(紧缩预期回退)。美元指数方面,在美联储政策利率触及中性水平以前,紧缩预期仍可能进一步驱动美元上行至105附近。年末预计美元指数回落至98-100附近。商品方面,预计布油下半年价格中枢位于90美元附近;粮食重点关注受俄乌危机影响较大的品种,如谷物、玉米等。黄金方面,预计下半年整体价格趋于上行,伦敦金可能再次触及年内前高2070美元。主要受益于美元和10年期美债实际收益率双双回落。

  >> 风险提示:疫情防控难度超出预期,中美博弈、俄乌冲突地缘政治超出预期

  一是疫情防控难度超预期,可能导致全球滞胀压力加大以及我国下半年经济增长低于预期。二是中美博弈强度超预期,2022年是美国中选年,为改善选情美国可能在中选前(11月8日)对华发难并以此作为改善选情的抓手,为此应警惕中美摩擦阶段性加剧、影响风险偏好并冲击资产价格的风险。三是俄乌冲突升级超预期,可能导致全球范围内出现更为严重的滞胀压力,继而冲击资产价格。

  目  /  录  

  正 文

  预期差:常态化检测,常态化增长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拒绝躺平,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战略成果。但随着病毒的隐匿性和传播性在不断增强,精准防控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尤其在奥密克戎毒株流入后,我国已有多个城市采取严格静态管理的方式来阻止疫情蔓延,对经济社会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通过总结两年多的抗疫经验,并结合奥密克戎毒株高速传播的特性,我国探索出一条新的防疫模式——常态化核酸检测,疫情防控思路从“灭火”转变成“防火”,将疫情防控前线再移一步。通过高频次的人员筛查,第一时间发现“火苗”并及时扑灭,即使有零星疫情,也难以形成规模性反弹,出现全城严格静态管理的概率也大大降低。

  常态化检测,常态化增长。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既不会选择防疫躺平,也不会过度刺激拉动总需求,一旦总需求在政策刺激下快速扩张,供需不平衡容易导致通胀螺旋式上升,CPI很可能超预期上涨。通过在全国主要大城市和口岸城市实施常态化的核酸检测,在付出一定时间和财务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人与物的自由流动,使经济再次回到复苏轨道,不失为“动态清零”与“经济增长”两大目标中的最优解。

  > 我国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反映我国拒绝防疫躺平

  目前,我国已进入到“科学精准、动态清零”疫情防控的阶段。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无症状感染者比例高、隐匿性传播强等特点,预计我国将积极推进常态化核酸检测,将疫情防控前线再移一步,以最快的速度发现感染者。

  “动态清零”策略是现阶段防控的最佳选择,其核心在于快速和精准。通过第一时间把风险人群控制在管控范围内,“发现一起、扑灭一起”,快速切断疫情传播链,实现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成效的一种防控目标。

  我们认为,通过“动态清零”策略,在短期内可能对感染者及密接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但疫情得以快速控制后有利于社会经济生活快速恢复至常态。整体看,动态清零策略以最低的社会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住疫情,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社会的影响,大概率可以在不对供应链造成大范围干扰的情况下遏制新冠疫情。

  >> 我国选择主动出击,拒绝防疫躺平

  我国通过主动疫苗接种来增加抵抗力,建立免疫屏障。目前,全球疫情仍处高位,考虑我国14亿多人的总人口基数、庞大“一老一小”群体的现实国情,如不实现“动态清零”,势必加大易感人群感染风险,最终将形成规模性反弹。截至4月28日,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覆盖人数达到22708.8万人,完成全程接种21515.5万人,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老年人口的86.01%和81.49%。只有拒绝防疫躺平,才能避免医疗资源挤兑,预防大量老人或有基础疾病者等可能出现的死亡。

  >> 预计“动态清零”策略下政策不会过度刺激总需求

  我们判断,“动态清零”策略有望把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限制在尽可能短的时期之内,后续我国将实现V型反转。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市场情绪逐渐企稳,之前被暂时压抑了的消费、投资等需求得以释放。

  我们判断,2022年的政策目标优先级依次为稳增长、稳就业和稳物价。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既不会选择防疫躺平,也不会过度刺激拉动总需求。总体看,尽管有一些困难,仍努力实现5.5%左右的GDP增长、5.5%以内的调查失业率和3%以下的CPI增速,政策的底线是稳定物价,因此冗余度的核心是考虑通胀超预期上行的风险。

  一旦总需求在政策刺激下快速扩张,而供给端受制于疫情冲击下供应链体系断裂较难修复,容易形成通胀快速上升的局面,叠加外部输入性因素,CPI和PPI很可能超预期上涨。因此,在逆周期政策发力时应把握目标导向的冗余度,防止供需不平衡导致的通胀螺旋式上升,更要防范疫情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通胀预期自我实现。

  > 防控思路从“灭火”到“防火”——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

  通过总结两年多的抗疫经验,并结合奥密克戎毒株高速传播的特性,我国探索出一条新的防疫模式——常态化核酸检测,疫情防控思路从“灭火”转变成“防火”。

  之前我们的防控思路是发现疫情之后再集中扑灭。但由于病毒的隐匿性和传播性在不断增强,尤其奥密克戎病株流入国内之后,“火情”蔓延速度太快,一旦发现稍晚,只能通过严格封控甚至全域静态管理才能实现动态清零。而一旦采取严格封控措施,就容易对经济社会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冲击。一方面,限制聚集和限制出行等措施将直接影响消费、社服、交运等行业;另一方面,全域静态管理下,工业和建筑业生产也面临停摆,由于物流阻塞或供应链中断,局部地区的减产停产还会向周边地区或上下游蔓延。

  常态化疫情检测保障常态化经济增长。实施常态化疫情检测之后,高频次人员筛查有助于第一时间发现“火苗”并及时扑灭,在付出一定时间和财务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人与物的自由流动,使经济再次回到复苏轨道。未来一段时间,即使有零星疫情出现,也难以形成规模性反弹,出现严格静态管理的概率也大大降级,经济将回归常态化增长模式。

  > 部分省份和城市已开始探索高频核酸检测方式

  近日,全国部分省份和城市已开始启动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在传播性和隐匿性极强的奥密克戎病毒面前,单次检测可能存在出现阳性感染者而无法被测出的风险,而增加检测次数则可以提升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并通过“以快治快”的方式,及时阻断疫情的扩散,当前部分省份和城市开始探索适合本地的高频核酸检测方式,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江苏等地纷纷提出构建“15分钟核酸采样服务圈”,此外智慧城市深圳还特别推出了微信小程序,实时更新附近便民核酸采样点的畅通或拥堵状态,以实现检测人员分流,大幅提升了核酸检测便捷度。

  截至5月17日,我们统计的数据显示,全国已有32个省份和城市在高频核酸检测方面做出重要尝试,其中深圳是开创者,我们预计未来该方式会进一步向核心城市与边境口岸城市扩围。

  通过深入分析各个地区常态化检测方案,我们归纳得出主要有四种核心方式,分别是:1)定期组织市民核酸检测;2)进出公共场所所需核酸检测凭证;3)乘坐公共交通需核酸检测凭证;4)重点人群按照规定频次进行核酸检测,并在此基础上对已开展高频核酸检测的省份和城市归为四档:

  第一档的地区有北京、深圳、上海、南昌、太原、南通,该类型常态化检测方式较为丰富,疫情管控较为严格。四项条件均满足的城市是北京市、深圳市、南昌市、太原市和南通市,其中深圳和南昌市民核酸常态化检测时间间隔为72小时,频次相对较高。虽然上海较以上城市缺少“乘坐公共交通需核酸检测凭证”这一要求,核心原因是上海现阶段疫情仍在攻坚期,公共交通并未完全放开,因此也将上海归为其列。第二档的地区有武汉市、苏州市、大连市、湖北省、沈阳市等,均满足前3个条件。第三档的地区有淮南市、哈尔滨市、芜湖市、杭州市与白城市等。以上城市均要求定期组织市民核酸检测。其余归于第四档,特点是并未规定全员常态化核酸,但对公共场所、公共交通、重点人群方面有部分规定。

  > 常态化核酸检测需要多少财政投入?

  平衡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常态化核酸检测关键在可操作、可负担。我们认为建立中央统筹+各地因城施策的体制,依靠当年及存量财政资金可以负担成本,必要时也可以借鉴2020年经验,发行特别国债支持。

  常态化核酸检测需要多少财政投入?杭州、宁波、上海、北京等城市已经开始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侧面验证了这一措施的可操作性,那么能否长期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措施,重点便在于财政是否可负担。我们认为,长期常态化核酸检测主要存在三方面成本,核酸检测成本、建设各类采样点的成本和核酸检测运营成本,运营成本包括核酸检测采样员、分析员薪酬成本以及设备购置成本。

  首先,确定核酸检测成本。

  我们借助这一公式进行估算:核酸检测成本 = 核酸检测人次 * 每人次核酸检测单价 = 核酸检测人数 * 每人核酸检测频次*每人核酸检测单价。

  1)核酸检验人数的确定主要依据涉疫人群(前文定期核酸、交通出行核酸等需要进行核酸的人群),本轮疫情(3月至今)我国已有30个省及自治区等地区出现疫情,累计确诊人数在百人以上的超过7个省。我们认为,常态化核酸检测应做到应检尽检,通过大范围筛查尽早发现病源并加以管控,由此来看,常态化核酸检测应覆盖省会城市、单列市及口岸城市,其中口岸城市包括水路、公路、航空、铁路等口岸,是输入性病毒的重要来源,也是疫情常发地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可知,省会、单列市及口岸城市的常住人口规模达到8亿人,因此中性预测下我们认为涉疫人口规模在8亿(含老人、小孩),低标准为仅考虑省会及单列市则规模在3.5亿左右,高标准则以全部地级市以上进行安排,人口规模将达到13亿人。

  2)每人核酸检验频次的确定源于各地不同的检验频次,参照前文,各省基于不同人群和不同目的要求,核酸检测频次也存在不同。我们认为要更好地满足常态化核酸检测这一方案的防控目的,应按照48h核酸要求每两天检测一次,以此计算则6月至12月每人需做105次核酸。

  3)每人次核酸检测单价。2022年4月8日医保办发〔2022〕5号发布,明确要求“下调公立医疗机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政府指导价,各省份要将单人单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28元;多人混检统一降至每人份不高于8元。实行检测价格和试剂价格分开计价收费的省份,要按照不高于上述水平设置封顶标准”。随着大规模核酸检测的应用,不同省份对核酸检测成本进行不同程度上的下调,北京宣布自5月3日起北京新冠病毒核酸单样本检测价格由每次24.9元降低至19.7元,混合检测价格同步由每样本5.9元降低至3.4元;湖北5月9日发布鄂医保发〔2022〕31号文,要求单人单检价格由每次28元将至 24元,混检价格由每人次8元降至4元。我们预计常态化核酸检测推广将以大规模混检+精准单检的方式配合,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检测方式为“十混一”混检测试,单检重在应用于对高风险人群进行确诊等方面,保留万分之一的单检比例是较为合适的。此外,考虑大规模常态化核酸检测的应用推广,单人混检及单人单检的核酸检测价格有望进一步调降,预计单人单检成本逐步进入15-20元区间,单人混检价格将逐步进入3至4元区间。中性情况下,考虑常态化核酸检测大面积铺开后成本大概率进一步下行,我们预计核酸检测混检成本在3.5元/人,单检成本在16元/人。综合来看,我们认为随着常态化核酸检测的大规模推广,能够对疫情防控起到较好的管控作用,中性预测下涉疫人群在8亿人,混检比例为99.99%(即单检为万分之一比例),核酸检测频次为2天一次(即出行必须持48小时核酸)情况下,自6月起至12月底核酸检测成本在2983亿元。

  其次,确定核酸采样点的相关成本。

  我们借助这一公式进行计算:核酸采样点总成本 = 核酸检测点数量 * 核酸检测采样点成本 = 核酸检测采样点成本 * 常住人口 * 核酸检测点设置密度。持续性常态化核酸检测需要高水平高密度的核酸检测能力,各地方政府现有的核酸检测能力无法应对,因而近期受疫情冲击较大、开始实施常态化检测的上海、深圳、北京、杭州等地区明确要求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匹配常态化核酸检测需求。

  1)确定核酸检测采样点单价。4月26日上海提出以“固定采样点+便民采样点+流动采样点”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市优化常态化核酸采样点布局,其中固定采样点以全市现有约200个医疗机构为主;便民采样点主要是借鉴“书报亭”等形式设置;流动采样点主要是借鉴“早餐车”形式,包括设置采样方舱、移动采样车等形式提高机动性、流动性,为临时新增采样需求提供快速响应服务。我们认为,考虑大规模常态化核酸的快速推广,固定采样点大概率是依靠现有各类医疗机构的改建,新建以便民采样点和流动采样点为主,类似“早餐车”、“书报亭”等流动、便民采样点的成本单价在万元内。

  2)核酸检测采样点设置密度。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2〕28号《区域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第三版)》(后称第三版指南)的具体要求可能更有参考意义,该文件要求“可参考2000-3000人设置一个采样点、600-800人设置一个采样台,每个采样点需4-5个采样台(各地可按照社区、街道、乡镇、农村、城郊实际人口数量统筹设定),原则上以小区为单位设置采样点”。但不同省市在推进常态化核酸检测过程中,对采样点密度的设计各有不同,杭州常住人口1220万人,共设置1万个常态化检测点,密度达1220人一个采样点。深圳则要求按照3万人设置1个便民核酸采样点。值得注意的是自3月起各地区逐步增加采样点数量,力求更大范围的保障常态化核酸的需要,预计核酸检测采样点密度会进一步提升。我们认为,为保证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持续执行,且契合便利性要求,中性预测下大概率以每1000人设置一个采样点。

  综合来看,我们预计常态化疫情防控体系下,中性预测核酸检测采样点设置成本在80亿元,相对较小。

  第三,确定核酸检测采样员及分析员的人工薪酬成本,以及设备购置成本。我们借助这两个公式进行计算:核酸检测采样员总薪酬 = 核酸检测点数量 * 每个核酸检测点人数 * 核酸检测采样员日均薪酬 * 工作天数。核酸检测分析员总薪酬 = 日检测能力(管)* 单位检测能力匹配的分析员数量 * 核酸检测分析员日均薪酬 * 工作天数。

  1)核酸检测采样员总薪酬的确定。根据《第三版指南》要求每个采样点需4-5个采样台,每个采样台应配备2名采样人员(须为医务人员,考虑换班)、1名信息录入人员,我们预计每个采样点需要15人。同时,通过第三方招聘机构的招聘启事,我们对核酸检测采样员的薪酬进行了调查,核酸采样员日薪占当地每日人均GDP在46%-137%之间。此外,根据招聘启事,核酸检测采样员每周工作六天、休息一天。中性预测下,我们认为核酸检测采样员的日薪与全国每日人均GDP保持一致(占比100%),2021年为每日222元/人,工作时长为每周干六休一。则中性预测下,自6月起至12月底核酸检测采样员总薪酬为4902亿元。

  2)核酸检测分析员总薪酬的确定。根据《全员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第二版)》要求,按照每日检测1万管(单管为1万人份、5混1为5万人份,10混1为10万人份)所需要准备的检测能力,设置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人员24-25人,相关辅助人员15人。同时,通过第三方招聘机构的招聘启事,我们对核酸检测分析师的薪酬进行了调查,核酸分析员日薪占当地每日人均GDP在42%-139%之间。此外,根据招聘启事,我们认为,中性预测下核酸检测分析员每周工作六天、休息一天,薪酬与全国每日人均GDP保持一致(2021年为每日222元/人)。综合来看,中性预测下我们认为6月至12月核酸检测分析员总薪酬在63.72亿元。

  3)确定设备购置成本。根据《全员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第二版)》要求,按照每日检测1万管,需匹配96孔核酸提取仪器4-6台,96孔PCR扩增仪器10-12台,A2型双人生物安全柜4个。我们通过公开的医院核酸检测设备采购公告得到相关设备的单价,分杯处理系统32万元/台,全自动核酸提取仪5万元/台,荧光定量PCR扩增仪 18万元/台,卧式压力蒸汽灭菌器 5万元/台,生物安全柜2.25万元/台。我们认为购置新设备必然是当前日检测能力上限不足,需进一步提升,满足长期常态化核酸检测能力必须匹配相对应的设备储备(类似提高产能需要扩大制造业投资)。2022年4月1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披露,截至目前全国有1.31万家医疗卫生机构具备检测能力,检测能力达到每天5165万管。我们据此判断,若所需检测能力超过5165万管则需要进一步购置新设备。综合来看,中性预测下,6月至12月核酸检测设备无需进一步增加购置。

  综合来看,汇总核酸检测成本、建设各类采样点的成本和核酸检测运营成本这三方面成本,中性预测下6月至12月我国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成本为8028.5亿元。低标准和高标准下的成本分别为3142亿和13095亿元。

有问题请联系 767871486@qq.com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
查股网以"免费 简单 客观 实用"为原则,致力于为广大股民提供最有价值和实用的股票数据作参考!
Copyright 2007-2021
www.chaguwang.cn 查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