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赵奕 胡金华 上海报道
3月22日,和元生物(6888238.SH)、均普智能(688306.SH)正式登陆科创板。至此,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已达401家,首发募集资金总额超5600亿元,总市值近5万亿元。
从行业分布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初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公司数量达到311家,占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的78%。其中,生物医药公司86家,占科创板公司总数21%;集成电路行业公司数量达到49家,占比12%。而从地域分布来看,这401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排名前五的省份(直辖市)分别是:江苏省76家、广东省63家、上海市63家、北京市53家、浙江省34家。
“科创板作为注册制‘改革试验田’成果斐然。身为注册制的先行者,科创板坚持以信息披露为中心,增强市场包容性,降低隐性发行门槛,提高企业发行上市的可预期性。科创板把信息披露的质量交由中介机构核查把关,把选择投资企业的权力交给市场自主判断,通过注册制改革极大地提升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助力了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优质科创企业在短时间内登陆中国资本市场。”安永审计服务合伙人赵国豪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为推动全面注册制积极探索
2022年,科创板开局良好。据统计,科创板上市公司2021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8184.34亿元,同比增长36%;实现归母净利润936.82亿元,同比增长71%。营业收入方面,近九成公司营业收入实现增长,112家公司实现营收增幅超过50%,四成公司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净利润方面,九成公司实现盈利,近七成公司归母净利润实现增长,55家公司净利润翻番。
作为注册制试点的科创板于2019年“横空出世”,肩负起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创新“实验田”的作用,在诸多政策上进行突破与创新。
允许符合条件的未盈利企业上市是科创板的创新之一,提高了国内资本市场的包容性。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截至3月22日,科创板公司中有29家企业“带U”,2021年,7家公司实现扭亏为盈,振华新材、天岳先进等6家公司预计上市后首次实现扣非前后净利润均为正值,股票简称将在年报披露后实现“摘U”。
此外,神州细胞等8家采用第五套标准上市的创新药企业,2021年药品销售收入规模持续扩大;康希诺、百奥泰和艾力斯连续亏损多年后首次实现盈利。沪硅产业、振华新材、和辉光电3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也预告了前两月经营向好,亏损正在大幅收窄。
股权激励制度是科创板的又一创新点,2019年3月1日,证监会发布《科创板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办法(试行)》(下称《持续监管办法》),将股权激励的相关政策单列为一个章节,这足以体现科创板上市公司中股权激励制度的重要性。同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科创板基础规则体系,在《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中,股权激励制度迎来了政策新突破,体现出了科创板独有的试点性和创新性。
截至3月22日,科创板共有209家上市公司公告了256份股权激励公告,激励广度为52.12%,激励深度为1.22次,可以看到,科创板股权激励广度远超A股其他板块,股权激励已经成为科创板上市公司必需品。
北京南山投资创始人周运南向本报记者表示,科创板作为我国注册制的首块试验田,在信披改革、IPO审核、公开发行定价、投资者适当性、放开涨跌幅、退市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经验,为随后注册制在创业板和北交所的推广落地打下了坚实基础,并推动了注册制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全面实施步伐。
“硬科技”属性不断凸显
“硬科技就是硬实力”。截至目前,科创板已汇聚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硬科技企业。在401家科创板公司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初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上市公司数量达到311家,占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的78%。118家公司入选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录、37家被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合计占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的35%。
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科创板支持中芯国际、中微公司、安路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已形成涵盖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封装测试和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在内的全产业链格局,上市公司数量达到49家,占据A股同行业公司的半壁江山。其中,中微公司、沪硅产业等多家集成电路产业链公司在上市后启动了再融资,借助资本市场做优做强。
2021年三季报显示,科创板公司合计研发投入376.68亿元,同比增长40%,投入金额已接近2020年全年水平,研发投入强度平均达到13%,居A股各板块之首。
对此,赵国豪表示,“硬科技”是科创板的核心。科创板自设立以来,在市场规模稳步壮大的同时,也充分展现出了其支持“硬科技”的支撑作用以及作为“改革试验田”的示范效应。科创板重点支持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绿色科技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主战场以及迈向科技强国的大平台。
与此同时,科创板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2021年第二季度,科创板公司首次被纳入三大指数样本,之后数量不断扩充,经过短短1年多的时间,科创板在MSCI、富时、标普指数纳入的公司数量分别为18家、36家与24家,合计38家、78家次,科创板正迅速进入国际投资者的“投资篮子”。
截至2022年2月28日,外资通过二级市场持有科创板市值457亿元。107家科创板公司获外资机构持股,占公司总数的27%,平均每家公司有7家次外资机构持股,中微公司、西部超导等41家公司外资持股机构超过10家。从外资机构类型看,以主权基金、养老金、资产管理公司、投资银行等各类型机构投资者为主。奥普特、唯赛勃等9家公司外资机构持股占流通市值的比例超过10%,其中奥普特比例最高为44.27%,持股机构包括高盛集团、摩根士丹利等。
“上交所正在推进中国存托凭证和全球存托凭证和发展,深化互联互通机制、增强国际影响力。中概股可以通过CDR的方式回到上交所上市。中国优质企业也能通过GDR去海外交易所发行,拓宽中国企业海外融资渠道,为中国上市企业走出去提供帮助,提升国内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赵国豪如是说。
赵国豪认为,加强ESG披露、吸引优质绿色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企业回归科创板上市也是科创板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一环。上交所在今年一月要求在科创板上市公司年报的正文中增加ESG相关信息披露要求,对于科创50指数成份公司要求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同时鼓励披露ESG报告。目前中外资本市场在ESG披露方面信批口径不完全相同,但未来进一步碳排放、可持续发展相关会计准则的发展、MSCI与上交所上市公司的进一步交流、培训机制的进一步强化、国内上市公司ESG报告与国际标准的进一步对接,将持续增强科创板的国际影响力。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向本报记者表示,科创板以上市企业数量、融资规模和交易量的迅速上升为代表的快速扩容,以及投资者专业化程度的提升,都表明科创板顺应科技创新需要和资本市场发展所体现的强大生命力和自我发展与优化能力,尤其是科创板投资者结构专业化程度的显著提升为全面实行注册制创造了较好的条件,而科创板率先实现全面实行注册制对于A股的注册制改革也可以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头作用。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