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资界,具备独立且逆向思考能力的人往往有着自己的一套投资方法论,会比采用跟随策略的人更加注重投资标的的甄选,前者追求其投研的深度和效果。相比于“术”的贯彻,融通基金范琨更注重其内在“道”的把握,因时因势,因股因行业制宜,抓大放小找寻影响股价的核心因素。
范琨是一位不追热点、擅长在“无人区”发现黑马的基金经理,正因如此,她重仓的标的大多不是交易拥挤的热门股,这样就意味着,一旦市场调整,她重仓的标的也不会成为雪崩中无辜的雪花。因此,她管理的融通内需驱动多次在震荡行情下表现出了超群的抗跌能力。
据统计,截至2022年2月4日,融通内需驱动近1年最大回撤仅11.10%,而同期沪深300最大回撤为21.42%;融通内需驱动近1年收益回报为20.79%(同期业绩比较基准为-12.84%),而同期沪深300下跌16.63%。
业绩能打、抗震、回撤小,成为了融通内需驱动的标签。这些是如何取得的呢,范琨给出了答案。
投研精力花在刀刃上
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有句名言:“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绝大部分其实只是概率问题”。
投资中更是如此,范琨认为,投资是一个重复实验,不能指望每一次都是对的,但是要保证所运用的体系和方法大概率能够获得长期期望值为正的结果。
范琨分析,作用于股价的因素有很多,政治、经济环境、社会结构、产业、微观公司层面、交易者结构等。但机构投资者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研究作用于分子端的产业、微观公司层面,对其他要素考虑得比较少。这容易导致在上述因素起主导作用时,机构命中率很高,但其他因素起主导作用的时候,则会显得无从下手。
“我们需要成为多面手,综合多方面要素去理解市场、理解公司,”范琨表示。
比起选股方法论的展示,她更关注支撑方法论的内在逻辑,如果把前者比作“术”,后者的“道”才是她的指导思想。
“市场上的投资者拥有的资金、信息、资源、理解是分层的。即时流动性是各方参与者共同博弈的结果,当然具体到某个标的某段时间上,会有某种主流逻辑占主导。机构讲的这套狭义的基本面投资,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但绝对不是全部。”范琨说。
在投资中,范琨这样自我总结:以绝对收益为目标,价值投资为主,辅以趋势投资,自下而上全行业选股。主要收益来源是价值投资部分,趋势投资为的是增加基金收益的弹性。
在价值投资的框架下,范琨用自下而上的逻辑进行选股,通过对海量个股进行研究来搭建股票池,这是组合中底仓的来源。
她每周复盘20~30只个股,借助卖方、买方资源和产业链专家、上下游验证,看变化的实际情况,这是她深挖潜力股重要的线索来源。不同于一些人偏好跟随趋势做判断,范琨强调驱动趋势背后的逻辑,在她看来,任何标的及其所处行业的情绪周期和趋势周期都有其影响因素,如何消除这些噪音带来的影响,或许要紧盯能力圈内的事情,抓大放小找到投研的重点。
她指出,要坚持自己的盈利模式,但是也要理解其他市场主体的思维范式、行为方式。“尊重市场,不被市场认可的逻辑是自己一厢情愿;苦等市场认可自己的逻辑,就算最终自己是对的,也是以牺牲时间成本,牺牲基民的持基体验为代价的,要学着跟市场和解。”
范琨的投资框架让融通内需驱动业绩能打、抗震、回撤小,远超同期的沪深300指数。
“知行合一”力求控制回撤
对个股型基金经理而言,很容易对其重仓标的产生感情,从而一叶障目。盲目乐观的信仰至上会有失偏颇。对于看好的标的,范琨虽如数家珍,但她明确表示,“容忍要有度”。
“如果我判断后市空间很大,预期能有一倍、两倍的上涨,回撤20%,可以忍一忍,如果预期只有50%、60%的收益,肯定不会等回撤20%就止损了。”范琨深谙执行选股策略的代价就是要比趋势跟随的人多出更多选择的要求,在操作上需要相对高频的调仓及换股。
投资中,范琨超强的回撤控制能力还在于她“知行合一”,严格遵守投资纪律。在控制回撤上,范琨有着自己的心得:其一,她把趋势的方法用于辅助价值投资部分做回撤控制。对于个股回撤的容忍度,取决于对个股的预期收益率。预期收益率高,能够容忍的回撤就会高一些,反之同理。若回撤超过预期收益能承受的幅度,那么会做止损。其二,考虑市场环境和扭转预期,以及扭转预期需要发生的条件。对于抄底的资产,若扭转下行趋势的时间会比较长,则会选择止损,等到更好的位置再来去做抄底。其三,不是所有的趋势性机会,都去参与,仅参与很有把握的趋势,会在趋势形成点参与进去,若能经过趋势的发酵获得收益,那么等到趋势再加速时会卖出。若参与的趋势受到外力或没有预期的强,则会毫不犹豫地卖出。
她的方法理念最终体现在她的持仓里,我们从公开的半年报、季报可以看出:融通内需驱动的重仓股换得很快,去年三季报公布的前十大重仓股,四季报全部都换血;融通内需驱动的持仓标的,没有市场大火的赛道股,而有一些机构很少关注的个股,这就使得“雪崩了,重仓标的也不会成为无辜的雪花”。她的持股集中度并不高,2021年中报显示,前十大重仓股持股比例48%。正因如此,她业绩优秀,同时回撤控制得好。
范琨表示,买卖的频繁不是因为想得不清楚,反而是因为想得清楚。对于回撤和止损的想法,她简易总结称,首先要对一笔投资的预期收益心中有数,收益率预期不同,止损止盈的策略也不尽相同。
“道”通了,“术”皆可用之
在和范琨的交流中,她强调;“大家习惯了用‘术’的一些标签去标记一些投资经理,但对于我来说,路数很杂,变幻很多,不忠于某种‘术’,“道”通了,“术”皆可用之。”
反应到投资上,我们可以看到她的投资策略非常灵活,会根据行情和市场情况调整仓位,同时会做行业轮动,个股换手率非常高。
她是全市场并不多见的,做仓位择时的基金经理,从2021年公开季报、半年报、年报我们可以看到:四个季度的股票仓位分别是73.22%、94.18%、63.22%、92.10%。
融通内需驱动的重仓股换得很快,去年三季报公布的前十大重仓股,四季报全部都换血;融通内需驱动的持仓标的,没有市场大火的赛道股,而有一些机构很少关注的个股。她的持股集中度并不高,2021年中报显示,前十大重仓股持股比例48%,全部持股达220只,这在公募基金中算是比较多的。
在交流中,范琨也很少谈及具体看好哪些细分行业,因为她认为她的研判本身变化,对于投资者并没有太多的参考价值。
她指出,投资者在变化,产业结构在变化,经济环境宏观背景在变化。对于一类资产的定价判断就在变化。比起这些东西,不变的人性在市场中过度乐观和过度悲观的周期起伏。利用好基本面素材,训练自己去选择什么时候顺应市场,什么时候远离市场的疯狂,什么时候利用市场的钝化。在这个过程中,辅助一些技术性、纪律性的手段,控制好自己的回撤。这也是范琨投资的核心。
未来,范琨也将继续精进其策略和体系。范琨表示:“其一,加大的股票池的积累。A股在变得越来越庞大,2012刚刚入行时,全市场有2000多只个股,现在有4500只,这个数据还在扩容。我自己也在慢慢熟悉新的个股、子行业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横向比较、定价比价。其二,进一步梳理细化投资体系。这些年的实践下来,我认为,如果微观的基础搭建不牢靠,从宏观到中观的策略只会是一个空架子。在投资中,一般会有一个大概的宏观逻辑判断,从宏观往中观兑现的过程中,一定要跟着市场走,去验证市场是如何反映这个环节,需要一些微观或者起码是中观层面的数据去印证,然后才能做实际的落地操作。”
交流中,范琨提及:“我喜欢从无人区发现黑马,大家看得很少的行业我们一直都在看,关注度、估值特别低的行业,比如地产。”范琨指出,唯龙头投资并不可取也不科学,她解释道,或许有些行业的寡头的确占据超过60%、70%的市场份额,但有些行业会导致业内公司市占率相对固定,基于不同行业最后的稳态格局,范琨表示,可以通过行业属性分析推导,摸索出一些规律,发现其二、三线公司的估值明显是错的,体现在估值和成长性假设不相匹配,资本的误读使其久久得不到关注。
范琨表示,会持续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定价合理的东西上,同时也关注被明显低估的中小市值股票,时间或能给予这些优秀企业以证明,而对于机构投资人来讲,躺赢不可取,唯有主动且深度的投研才能把脉投资趋势,获取稳健价值。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