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资事堂
真正的“聪明资金”,不仅能趋利,而且可以避险。
横跨内地一二、级市场的“高瓴系”,在中国资本市场扮演着高调且操作凌厉的角色。
2022年初,它们再次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资事堂发现,高瓴集团旗下的私募瓶体瓴仁基金,所管理的部分产品在过去数月保持“半仓运作”,躲过了近期的股市冲击。
这家低调的私募投资平台,为何能提前“嗅”到了风险?
它们的投资组合又重仓了哪些标的?
01
仓位不足半仓!
今年开春的股市普跌,让内地私募机构齐刷刷净值下跌。
那么有没有机构避过“下跌”?
有的!
来自业界的一份运作报告显示,高瓴旗下机构管理的“瓴仁智信一期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截至1月末的权益仓位只有43.90%。
通常来讲,一线的股票多头机构多数采取高仓位运作,旗下私募产品很少低于七成权益仓位。
除非这私募产品仓位还处于建仓期。
但瓴仁智信一期不是,该基金成立于2021年4月,早就过了“建仓期”。
换言之,该基金持续的低权益仓位,完全是经理人的主动选择。
02
大幅跑赢同期指数
瓴仁智信的管理人是瓴仁基金,后者是高瓴系负责内地证券市场投资的机构。
简单的说,就是高瓴的内地私募运作平台。
产品资料显示,在瓴仁智信一期成立的近一年里,该基金的净值明显跑赢了沪深300指数和MSCI中国股票指数(见下图)。
初步统计,瓴仁智信一期跑赢了沪深300指数近6个百分点,跑赢MSCI中国16个百分点。
而且在今年1月初市场大跌之前,瓴仁智信一期的净值还保持在1元以上。
这是和它同期成立的权益类私募产品,很少能做到的。
03
早有嗅觉?
瓴仁智信一期权益仓位比例,是截至1月末的投资组合情况。
这里产生一个疑问:这家“高瓴系”平台是否因市场风险而降低仓位?
非也非也。
这家机构自产品成立以来,一直保持着“谨慎”的布局。
资事堂获得的2021年四季度运作报告显示:去年底这只产品权益仓位为46.6%。再往前推,三季度末的权益仓位更低,只有23.90%。
而该产品在去年4月成立,二季度末成立时权益仓位为10%,处于建仓期的低比例配置,符合业内传统操作方法,主要是保证成立初期净值曲线的平稳。
此外,标的基金组合配置明细中,截至今年1月末,除权益以外的资产,主要有两个投向:现金管理(44.80%)和现金(11.30%)。
04
四大行业配置“撑场”
瓴仁智信一期运作报告显示:截至今年1月末股票持仓覆盖四大行业,即工业(23.40%)、信息技术(12.60%)、可选消费(4.70%)、医疗(3.20%)。
上述配置延续了去年三季度末和四季度末的持仓策略。
可以看出,该基金的行业配置“少而精”,而不是业内通常看到的动辄覆盖七八个行业的均衡配置。
另据上市公司定期公告,也没有这只基金进入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的痕迹,这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相关投资团队的谨慎。
瓴仁智信一期的介绍材料显示:(产品)管理人秉持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的理念,通过系统性研究来深刻理解行业长期内在的发展规律和业务逻辑,准确把握行业与市场的变革要素和时间,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帮助企业提升战略以及运营水平。
管理人还指出:通过全光谱研究遴选出真正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垂直行业,精选行业好生意,且投资团队垂直化分工,确保投研团队在对应的行业有足够深度和行业局内人身份。
05
高瓴重塑二级投资架构
公开信息显示:瓴仁基金成立于2021年7月,并于8月20日完成管理人备案。
实际上,高瓴的二级投资平台此前是礼仁投资,但去年8月开始逐步把团队和产品转移至新品牌 “瓴仁基金”旗下。这意味瓴仁基金成为高瓴二级业务的新“代言人”。
2021年前,高瓴主要的二级市场投资平台是成立于2018年的礼仁投资。据招商证券研究团队的调研,截至去年5月末,礼仁投资管理规模一度超过1000亿元。在一些重要的私募代销渠道比如平安银行等大机构,礼仁投资部分产品的购买门槛有时也高达500万元起。
协会官网信息显示,瓴仁基金备案的员工人数为12人,备案的关联方机构为珠海高瓴股权投资、以及礼仁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