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海策略】成长归来——3月策略月报
来源:策略研究
1、3月市场具备结构性机会,成长有望迎来反弹,核心在于国内货币政策仍有进一步放松空间、海外紧缩预期有缓和,在业绩窗口期临近的背景下,前期调整较为充分的成长板块景气度占优,性价比开始显现。
2、短期内中美政策仍会错位,本质上是疫情后经济周期的背离,人民币汇率的坚挺能够一定程度上打消货币政策“以我为主”的疑虑,美联储3月加息50bp的概率在下降,先降准、再降息、最后以降准收尾是一轮宽松周期内正常的政策选择,中美政策背离时期,A 股表现尚可。
3、今年1月存量社融同比增速大幅抬升,标志着宽信用周期正式开启,近10年以来四轮宽信用周期幅度和持续时间各异,决定因素在于基建、地产和制造业承载信用的能力,尤其是地产,预计当前宽信用的路径是先基建和制造业,地产不会缺席,但力度不如以往。
4、风险偏好也是内好于外的格局。国内方面,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政策落地有望提速;海外方面,俄乌冲突升级短期内对风险偏好形成压制,对我国的影响则更多在于中长期战略层面而非经济层面。从股权风险溢价以及估值分位来看,市场在调整后性价比逐步显现,估值修复行情将徐徐展开。
5、配置方面,稳增长板块有阶段性兑现压力,货币和信用环境的好转有利于成长板块的反弹,景气的重要性阶段性提升,看好数字经济、新能源等领域,3月首选行业计算机、电力设备、医药生物。
摘要
1、成长归来。3月市场具备结构性机会,成长有望迎来反弹,核心在于国内货币政策仍有进一步放松空间、海外紧缩预期有缓和,在业绩窗口期临近的背景下,前期调整较为充分的成长板块景气度占优,性价比开始显现。短期内中美政策仍会错位,本质上是疫情后经济周期的背离,人民币汇率的坚挺能够一定程度上打消货币政策“以我为主”的疑虑,美联储3月加息50bp的概率在下降,先降准、再降息、最后以降准收尾是一轮宽松周期内正常的政策选择,中美政策背离时期,A股表现尚可。今年1月存量社融同比增速大幅抬升,标志着宽信用周期正式开启,近10年以来四轮宽信用周期幅度和持续时间各异,决定因素在于基建、地产和制造业承载信用的能力,尤其是地产,预计当前宽信用的路径是先基建和制造业,地产不会缺席,但力度不如以往。风险偏好也是内好于外的格局。国内方面,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政策落地有望提速;海外方面,俄乌冲突升级短期内对风险偏好形成压制,对我国的影响则更多在于中长期战略层面而非经济层面。从股权风险溢价以及估值分位来看,市场在调整后性价比逐步显现,估值修复行情将徐徐展开。配置方面,稳增长板块有阶段性兑现压力,货币和信用环境的好转有利于成长板块的反弹,景气的重要性阶段性提升,看好数字经济、新能源等领域,3月首选行业计算机、电力设备、医药生物。
2、行业配置的主要思路:展望3月,我们认为在“经济底+宽货币”组合下市场将迎来反弹,成长成为最具确定性的方向。经济方面,近期稳增长政策持续加码,基建在资金和项目充裕的条件下增长无虞,地产在政策边际放宽背景下企稳信号明确,本轮经济下行周期有望在前半年确认底部。流动性方面,在经济企稳信号确认前仍将维持充裕,“以我为主”基调下降准降息依然可期。随着当前市场稳增长和低估值链条性价比逐渐降低,成长在“经济底+宽货币”背景下依旧是确定性最高的赛道,具体包括,1)数字经济领域的硬科技行业,1月《“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出台,明确了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科技产业发展方向,相关硬件行业需求明确,业绩增速仍存在提升空间;2)高景气的新能源领域,全球经济体持续加码新能源领域发展,中长期需求将持续放量,随着工业硅和硅料等上游原材料新建产能逐步投放,成本压力不断改善,推动能源革命加速;3)性价比较高的医药生物行业,医药生物板块在过去一年整体表现落后,估值在经历了一年的回调下当前已经位于绝对底部,随着医药集采已成常态化事件,对行业的业绩冲击也逐步明确,多重利空因素逐渐出清,超跌反弹已具雏形。3月首选行业计算机、电力设备、医药生物。
风险提示:流动性收紧超预期,经济失速下行,中美摩擦加剧,疫情超预期恶化等。
1、短期内中美政策仍会阶段性错位
去年四季度以来中美两国的政策周期开始背离,经济周期的错位决定了政策周期的反向。去年12月以来中美货币政策取向发生明显转变,中国央行连续降准、降息标志着国内流动性正式转向宽松,而美联储3月加息、下半年开始缩表已成定局,新一轮的货币紧缩周期渐行渐至。当前中美政策周期的反向是由经济周期的错位所决定的,中美经济由去年一季度的共振上行逐步走向分化,二季度后中国经济进入下行通道且通胀相对温和,而美国经济依旧保持较快修复但高通胀压力逐步显现,在此环境下中国更聚焦于抑“滞”,通过政策宽松刺激有效需求以实现托底经济;而美国更着眼于防“胀”,通过退坡2020年以来的超常规政策以解决经济过热和高通胀问题。特别是进入2022年后,中国在稳增长的政策基调下是财政、货币双宽的格局,且政策要求靠前发力,而美国则是财政、货币政策的双紧,财政端的政府部门去杠杆和货币端的加息缩表并行而至。总的来看,中美两国当前所处的不同的经济周期决定了政策选择的反向,且短期内这一政策周期的背离在3月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后仍有望延续。
以史为鉴,1999年-2000年、2015年-2016年中美政策周期均出现阶段性背离,期间A股表现大体尚可,当前同2015年-2016年中美政策错位时的情形较类似。1999-2000 年中美货币政策出现背离是由经济基本面的不同决定的,这一时期美国正经历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经济由繁荣走向过热,而中国正遭受外部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与内部国企改革阵痛的双重压制,内忧外患下经济出现通缩,导致货币政策长期保持宽松。当时中美存在政策背离可行性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中国尚未加入 WTO,货币金融环境与全球关联度相对较低,二是中国经济体量较小,政策的灵活程度更高。2015年-2016年中美政策的错位同当前的情形较类似,一方面美国处于 Taper 结束后至首次加息前的时间窗口,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在陷入通缩后宽松力度较大。从上一轮中美政策周期出现反向的经验来看,美联储步入加息周期会对我国降息造成一定制约,2014-2015年的6次降息均在2015年12月美联储开始加息之前完成。降准由于宽松信号的指示意义相对较弱,美联储正式加息后降准仍会发生,但频率也不会太高。从两轮中美政策背离期内A股的走势来看,期间A股表现大体尚可,1999年-2000年的A股仍处于牛市途中,2015年-2016年在经历三轮股灾后,市场开启一轮慢牛行情。
短期内中美政策仍会存在阶段性的错位,时间在 2-3 个月左右,人民币汇率的逆风上行保障了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以我为主”,汇率走势和宽信用的成效将决定之后我国政策的走向。从下一阶段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取向来看,今年一季度仍是我国政策发力的主要窗口期。对外而言美联储这一轮加息周期较为紧凑,短期内中美政策仍会存在阶段性的错位,时间在2-3个月左右,不会拉的很长。对内而言二十大要在下半年召开,上半年稳增长措施要见成效,所以政策有靠前发力的必要。因此未来一个季度仍将是总量型货币政策发挥主导作用,降准降息均可期待,其中3月降息、4月降准更符合当前的宏观形势,但之后就是结构性的政策工具占主导,中美政策周期很难在中长期维度内持续保持背离。当前人民币汇率的逆风上行保障了我国货币政策的“以我为主”,在美联储正式开启加息后人民币汇率难免会面临贬值压力。汇率走势和宽信用的成效将决定之后我国政策的走向。
参考以往降准降息的运用,先降准、再降息、最后以降准收尾是一轮宽松周期内正常的政策选择,预计本轮也会延续这一趋势,再次降准大概率将意味着宽松的终结。从过去的政策宽松周期来看,降准和降息这两项工具的政策力度是不同的,政策操作时大多都是先进行试探性的降准,然后再降息。如果经济在初次降息后仍未有任何好转的迹象,央行就会加大降息力度,直至经济出现企稳信号后,央行多以降准来收尾一轮政策宽松周期。2018年-2020年的政策宽松周期内,央行就很好地遵循了这一政策脉络,在 2018年4月首次试探性降准后,央行在2019年又连续多次降准、一次降息以托底经济。但在2020年遭受疫情冲击后,央行宽松力度加码,连续两次降息共下调MLF利率 30BP。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开始V型反转,央行以两次定向降准结束了本轮宽松周期。预计本轮政策宽松周期的演绎也会延续这一趋势,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较大的阶段内,3月再次降息仍有必要,随着经济逐步筑底回暖,在二季度通过最后一次降准结束本轮宽松周期是合意的。
海外方面,俄乌冲突的爆发难阻3月美联储开启本轮加息周期,但首次加息50BP的可能性在下降,未来美联储不得不在“控通胀”和“稳经济”的双重目标下相机抉择。当前市场对美联储收紧的担忧在节奏与幅度两点,特别是1月通胀数据公布后,市场有了更悲观的预期,海外主流投行纷纷上调了今年美联储加息的次数,普遍预计在5次以上,联邦利率期货隐含的加息次数也在6-7次之间。但预期发酵阶段往往是一轮紧缩周期中最悲观的时刻,随着加息预期逐步计入市场价格、直至最后落地,市场预期会由悲观向乐观转变。如果美国通胀在下半年出现明显缓和,放缓加息节奏是合意的。此外,尽管俄乌冲突的爆发难阻3月美联储加息的步伐,但首次加息50BP的概率大幅下降,未来美联储将不得不在“控通胀”和“稳经济”的双重目标下相机抉择。
2、 宽信用的着力点与效果
今年1月存量社融同比增速大幅抬升,标志着宽信用周期正式开启。从存量社融同比增速来看,今年1月达到 10.5%,较去年9-10月10%的增速明显抬高,这也意味着宽信用周期的开启,回顾2010年以来的四次宽信用周期,其抬升幅度和持续时间长度各异。从社融分项的构成来看,贷款、非标以及专项债是决定性因素,对应到经济部门来看,地产和基建是重要的抓手,是宽信用最主要的着力点。
2012年是宽信用最明显的一年,基建和地产投资先后出现反转。2012年存量社融同比增速从1月的19.38%持续抬升至2013年4月的24.12%,无论是持续时间还是抬升幅度都是2010年四次宽信用周期中最显著的一次。社融分项中三项非标(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规模明显抬升,2012年二季度开始发改委核准项目大幅增加,带动基建投资在转负后V型反转。同时流向地产开发的信贷增速也出现 V 型反转的走势,带动地产投资在2012年三季度企稳,四季度反转向上。基建、地产的相继反转构成了2012年四季度经济探底回升的基础,经济回升的力度也是2010年以来经济反弹幅度最大的。
2016年的宽信用主要靠地产,基建的抬升力度不大。2015-2016年存量社融增速抬升的幅度不大,仅从2015年12月的 12.55%抬升至2016年11月的13.22%,阶段性高点出现 2016年3月。三项非标在同期基本是在收缩的,与此同时核准项目也并没有明显增加,专项债方兴未艾,因此基建投资略有抬升但幅度不大,从2015年10月最低的 17.41%抬升至2016年6月最高的20.31%,随后震荡下行。这一时期宽信用的抓手主要靠地产,流向地产开发的信贷增速再次出现了V型反转的走势,地产投资增速在2015年12 月触及1%的低点之后V型反转,开启了此后长达四年的上行周期,2016年全年地产投资增速达到 6.9%。2016年宽信用的抓手是以棚改货币化为核心驱动的地产投资,基建只是起到了辅助的效果。
2019年上半年的宽信用幅度也是主要靠地产,但力度在收敛,基建在资管新规的大背景下难有作为。2019年上半年存量社融增速小幅抬升,由2018年12月的10.26%上行至2019年6月的11.19%。从结构上来看,压降非标的大背景下三项非标也是在收缩的,专项债的规模在提前下达的基础上略有放量,但同期基建投资受到的提振十分有限,更多还是受到资管新规以及去杠杆的影响,保持3%左右的低增速。这一时期宽信用的抓手仍然是地产投资,流向地产开发的信贷增速又一次出现了V型反转的走势,但这一次上行的高度不如前两次,地产投资增速由2018年底的9.5%再上一个台阶至2019 年4月最高的11.9%,但本轮地产宽松政策仅限于各地方层面落户政策的放宽以及下调房贷利率、放松限购政策,整体较为克制。
2020 年疫情之后的宽信用地产、基建和制造业齐发力。2020年上半年存量社融增速显著抬升,疫情冲击下稳增长政策明显加码,由2020年1-2月的10.7%抬升至2020年10 月最高的13.7%。从结构上来看,三项非标规模结束了此前大幅收缩的趋势,在2020年3-6月表现为净增加,专项债发行规模也显著放量,带动基建投资单月增速一度在 2020年5月达到10%以上,明显高于疫情前2018-2019年基建投资 2%-3%左右的增长中枢。同期地产投资单月增速在2020年下半年达到12%左右的水平,也超过了疫情前10%左右的增速中枢,流向地产开发的信贷增速再一次出现了 V 型反转的走势。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制造业投资一改过去三次宽信用期间低迷的状况,在外需高景气的拉动下也实现了增长中枢的抬升,2020年下半年单月增速达到了10%以上,远超疫情前3%左右的增长中枢。整体来看,疫后经济的恢复主要靠投资,基本上遵循先基建后地产再制造业的路径,制造业投资的景气一直延续至今。
当前的宽信用路径,先基建和制造业,地产不会缺席。短期来看,目前宽信用的着力点在于基建和制造业,一方面,今年1月社融分项中三项非标大幅转正,今年前两月专项债发行规模超过7000亿,且从各地方政府规划的项目来看,基建投资是当前宽信用的首要抓手;另一方面,制造业投资在出口动能较强的背景下依然是信贷的重点投放领域,制造业贷款需求指数维持在高位,能源转型和高新技术相关的投资是主要方向。中期来看,每一次宽信用周期地产投资不会缺席,目前地产基本面仍在下行,但政策已在边际宽松,地产修复的程度将决定本轮宽信用的持续时间与幅度,也决定后续经济企稳的成色。
3 、风险偏好:国内外风险偏好产生错位
国内方面,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政策落地有望提速。从政策基调来看,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稳增长为2022年首要任务,预计两会在重申稳定宏观大盘的基调下,就政策作出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实体经济有望迎来实质性的快速修复,重点关注经济指标设定、宏观政策协调及稳增长抓手细化落实三方面内容。经济指标设定方面,预计今年 GDP 增速目标在5.5%左右,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其一是考虑到我国中长期目标为“2020年至2035年GDP翻一番”,叠加我国潜在产出增速处于下行通道,“十四五”期间GDP增速仍需保持5.5%-6%左右增速;其二是考虑疫情爆发两年后我国经济实现V型反转和企稳复苏,指标设定需要一定的连贯性;其三是出于对中美经济增速差距的考虑。宏观政策层面,其一,央行四季度货政例会提及“引导企业贷款利率下行”,考虑到当前人民币汇率仍然坚挺、国内通胀压力不大,一季度后续降息、降准仍然可期;其二,财政政策方面可关注针对部分困难地区的直达财政工具及转移支付力度。稳增长抓手方面,预计将根据1-2月稳增长政策落地的效果进行动态调整,先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数字经济领域等方面措施有望进一步细化落实。
海外方面,俄乌冲突升级短期内对风险偏好形成压制,对我国的影响则更多在于中长期战略层面而非经济层面。2022年1月中旬以来,俄乌冲突持续升级,经过一段时间的斡旋,2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承认乌克兰东部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独立,随后 24 日普京发表全国讲话,决定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在俄乌局势急剧恶化的背景下,市场惶恐情绪再度发酵。一方面大宗商品价格直线拉升,24日布伦特原油期货主力合约一度站上100美元/桶关口,创下2014年9月以来新高,黄金价格盘中突破1970美元/盎司;另一方面权益市场迎来情绪宣泄式下挫,24日欧洲、亚洲多国股市出现暴跌。整体来看,俄乌冲突短期内对能源市场的冲击可能加大全球通胀上升的风险,但拉长周期来看,地缘政治冲突作为可预测性极低的“黑天鹅”事件,对基本面影响较小,对市场的冲击也主要呈现为脉冲式。之于中国,本次俄乌冲突对于经济层面的影响较小,更多的在大国关系变化引起的中长期战略的调整。
两市成交量重回万亿,权益资产配置的性价比已经出现,市场有望迎来估值修复行情。从成交额来看,在外围事件冲击之下,近期市场成交量快速释放,2月23日至25日,两市全天成交额连续三天破万亿,系2月首次回升至万亿成交水平。从热门赛道成交额占比来看,新能源、半导体、芯片等赛道板块微观交易结构拥挤的状况已出现一定缓和,其成交额占比相比于2021年的高点已明显回落。从估值水平来看,市场情绪经过近两个月的释放,部分行业和个股的风险基本上已经实现较为充分的消化,A股整体估值水平较为合理,截至2月25日,万得全A市盈率已回落至18.6倍,近十年估值百分位下降至 54%。此外,当前A股股权风险溢价已经上升至2.6%,权益资产配置的性价比已经出现。展望后市,随着“黑天鹅”事件被市场进一步消化以及3月全国两会召开,今年主要经济工作得以明确并分拆落实,叠加同期美联储首次加息的靴子落地,市场预期有望得到持续改善,后续市场有望迎来一轮估值修复行情。
4、 大类资产配置:权益看多,债市谨慎,商品看多
当前经济已运行至本轮下行周期的底部附近,稳增长不断加码,Q2有望底部确认。2月以来地产指标出现进一步缓和,表明稳增长力度持续加码,一是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持续回落。据贝壳研究院数据,2022年2月份监测的全国103个城市主流首套房贷利率为5.47%,二套利率为5.75%,均较1月回落9个基点,二是近两周商品房成交面积有所上行,2月19日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达到225.66万平方米,与两周前的36.36万平方米环比上升520.63%。今年以来基建项目和资金都维持在充裕的状态,节后项目开工提速,叠加基建资金支持力度较大,基建实物工作量正在加速形成。在基建地产带动下,经济企稳信号有望提前释放。按照社融与经济增速的先后关系,本轮经济下行周期有望在今年Q2确立底部,Q3起逐步企稳回升,而当前经济已基本运行至底部附近。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政策落地有望提速。预计两会在重申稳定宏观大盘的基调下,就政策作出进一步细化和落实,重点关注经济指标设定、宏观政策协调及稳增长抓手细化落实三方面内容。经济指标设定方面,预计今年GDP增速目标在5.5%左右,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其一是考虑到我国中长期目标为“2020年至2035年GDP翻一番”,叠加我国潜在产出增速处于下行通道,“十四五”期间GDP增速仍需保持5.5%-6%左右增速;其二是考虑疫情爆发两年后我国经济实现V型反转和企稳复苏,指标设定需要一定的连贯性;其三是出于对中美经济增速差距的考虑。宏观政策层面,其一,央行四季度货政例会提及“引导企业贷款利率下行”,考虑到当前人民币汇率仍然坚挺、国内通胀压力不大,一季度后续降息、降准仍然可期;其二,财政政策方面可关注针对部分困难地区的直达财政工具及转移支付力度。稳增长抓手方面,预计将根据1-2月稳增长政策落地的效果进行动态调整,先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数字经济领域等方面措施有望进一步细化落实。
俄乌冲突升级冲击全球风险偏好。在俄乌局势急剧恶化的背景下,市场惶恐情绪再度发酵。一方面大宗商品价格直线拉升,24日布伦特原油期货主力合约一度站上100美元/桶关口,创下2014年9月以来新高,黄金价格盘中突破1970美元/盎司;另一方面权益市场迎来情绪宣泄式下挫,24日欧洲、亚洲多国股市出现暴跌。整体来看,俄乌冲突短期内对能源市场的冲击可能加大全球通胀上升的风险,但拉长周期来看,地缘政治冲突作为可预测性极低的“黑天鹅”事件,对基本面影响较小,对市场的冲击也主要呈现为脉冲式。之于中国,本次俄乌冲突对于经济层面的影响较小,更多的在大国关系变化引起的中长期战略的调整。
股市方面,展望3月,我们认为在“经济底+宽货币”组合下市场将迎来反弹,成长成为最具确定性的方向。经济方面,近期稳增长政策持续加码,基建在资金和项目充裕的条件下增长无虞,地产在政策边际放宽背景下企稳信号明确,本轮经济下行周期有望在前半年确认底部。流动性方面,在经济企稳信号确认前仍将维持充裕,“以我为主”基调下降准降息依然可期。随着当前市场稳增长和低估值链条性价比逐渐降低,成长在“经济底+宽货币”背景下依旧是确定性最高的赛道,具体包括,1)数字经济领域的硬科技行业,1月《“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出台,明确了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科技产业发展方向,相关硬件行业需求明确,业绩增速仍存在提升空间;2)高景气的新能源领域,全球经济体持续加码新能源领域发展,中长期需求将持续放量,随着工业硅和硅料等上游原材料新建产能逐步投放,成本压力不断改善,推动能源革命加速;3)性价比较高的医药生物行业,医药生物板块在过去一年整体表现落后,估值在经历了一年的回调下当前已经位于绝对底部,随着医药集采已成常态化事件,对行业的业绩冲击也逐步明确,多重利空因素逐渐出清,超跌反弹已具雏形。
债市方面,当前利率已触底回升至降息前水平,短期内宽松环境下利率波动或将加剧,关注3月两会公布的经济和财政目标以及美联储加息幅度。1月降息催化下,利率自底部区域继续下探,节前突破2.70%的底部区域。2月以来利率有所反弹,但在国内货币维持充裕的条件下尚不具备长期上行态势,预计短期波动加大。
商品方面,地缘政治爆发加剧全球通胀,大宗商品有望持续上行。国内方面,主要关注地产、基建链条,如煤炭、螺纹钢、玻璃等商品在稳增长发力背景下的需求复苏。海外方面, 俄乌冲突升级后原油与避险资产黄金价格大幅拉升,俄罗斯难逃北约制裁的局面下,全球原油产量的不稳定性加剧,供给冲击或将持续。
5、 3月行业配置:计算机、电力设备、医药生物
行业配置的主要思路:展望3月,我们认为在“经济底+宽货币”组合下市场将迎来反弹,成长成为最具确定性的方向。经济方面,近期稳增长政策持续加码,基建在资金和项目充裕的条件下增长无虞,地产在政策边际放宽背景下企稳信号明确,本轮经济下行周期有望在前半年确认底部。流动性方面,在经济企稳信号确认前仍将维持充裕,“以我为主”基调下降准降息依然可期。随着当前市场稳增长和低估值链条性价比逐渐降低,成长在“经济底+宽货币”背景下依旧是确定性最高的赛道,具体包括,1)数字经济领域的硬科技行业,1月《“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出台,明确了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科技产业发展方向,相关硬件行业需求明确,业绩增速仍存在提升空间;2)高景气的新能源领域,全球经济体持续加码新能源领域发展,中长期需求将持续放量,随着工业硅和硅料等上游原材料新建产能逐步投放,成本压力不断改善,推动能源革命加速;3)性价比较高的医药生物行业,医药生物板块在过去一年整体表现落后,估值在经历了一年的回调下当前已经位于绝对底部,随着医药集采已成常态化事件,对行业的业绩冲击也逐步明确,多重利空因素逐渐出清,超跌反弹已具雏形。3月首选行业计算机、电力设备、医药生物。
计算机
支撑因素之一:数字经济产业规划政策陆续出台,行业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数字经济发展目标,提出到 2025 年,数字经济将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支撑因素之二:央行推进冬奥会数字货币试点,硬件产业链充分受益。人民银行高效推动冬奥金融服务保障工作,冬奥组委园区及红线内数字人民币场景全部落地,红线外七大场景实现全覆盖,并完成签约酒店和定点医院等场景数字人民币受理环境建设。随着后续数字人民币的全面推广,催生硬件机具需求,如计算机、pos 机等厂商将率先受益。
支撑因素之三:北斗系统加大终端应用推广,相关终端产业链有望受益。1 月工信部发布《关于大众消费领域北斗推广应用的若干意见》,总体要求为,“十四五”末,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健全覆盖芯片、模块、终端、软件、应用等上下游各环节的北斗产业生态,培育20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若干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标的:启明星辰、新国都、拉卡拉、广电运通等。
电力设备
支撑因素之一:2021年户用装机数据超预期,新增分布式光伏占比亮眼。1月20日国家能源局公布2021年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约53GW,连续9年稳居世界首位。在2021年新增装机中,分布式光伏约为29GW,占全部新增装机的55%左右,历史上首次突破50%;户用光伏新增装机达到21.5GW左右,同比增长112%,光伏发电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的发展趋势明显。
支撑因素之二:更多地方政府鼓励政策即将落地,支撑新能源车销售持续放量。碳中和N体系下,地方政府陆续放宽购置条件,如去年11月9日广东省政府提出逐步放宽广州、深圳新能源车上牌指标限制,后续更多地方政策将跟进。带动电力设备需求持续提高。
支撑因素之三:多地政府工作报告将发展清洁能源作为2022年践行“双碳”目标的核心任务。清洁能源的“扩容”已成为各地能源改革的方向。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350万千瓦以上;河北指出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800万千瓦;山东省提出到2025年,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5700万千瓦。湖北省将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与火电站建设共同列为能源项目推进;广东、广西等地提及“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等规划。
标的:宁德时代、隆基股份、通威股份、金风科技、阳光电源等。
医药生物
支撑因素之一:辅助生殖技术服务纳入北京医保,纳入价格与此前价格一致。2月21日,北京市多部门发布通知,在全国率先将16项辅助生殖技术服务纳入医保。新政策将于3月26日起执行。价格方面,16项技术价格均无调整,表明此前辅助生殖技术定价较为合理。
支撑因素之二:集采常态化制度化机制形成,医药行业在经历阵痛期后进入良性调整阶段。2021年,国家药品集采政策逐渐由试点转向常态化运行,重塑着整个市场格局。当前集采已成功进入常态化阶段,医药板块投资逻辑也在经过一年的估值调整下重塑,集采长期将深化带量采购改革,促进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
支撑因素之三:中药新药审批加速,政策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2017年至2021年中药审批上市速度明显加快,由3600天缩短至300天左右,叠加2021年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公布《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在价格、医保等领域支持中医药创新传承发展,中药领域加速发展态势明确。
标的:华润三九、同仁堂、羚锐制药、普洛药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