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虎年首个交易日,A股市场如期收获开门红,三大股指集体上扬,上证指数涨超2%。从对指数的贡献看,建筑材料、建筑装饰、钢铁等传统基建板块表现突出,相关个股掀起涨停潮,成为引领指数上攻的重要力量。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涨2.03%,深证成指涨0.96%,创业板指涨0.31%,沪深两市超3500只股票上涨。
资金面上,北向资金净流入55.52亿元,其中沪股通大幅净买入66.28亿元,深股通资金净卖出10.76亿元。
石油钢铁煤炭涨幅居前
油气开采及服务板块昨日表现尤为强势。中国石油涨超9%,中曼石油、中油工程、贝肯能源、洲际油气等多股涨停。
消息面上,春节期间油价大涨对相关个股股价形成较强刺激。数据显示,1月31日至2月4日WTI原油期货主力合约大幅上涨,主力合约上周五盘中一度达到93.17美元,结算价92.31美元,为2014年以来首次突破90美元。
对于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的原因,分析人士认为,一方面市场担忧恶劣天气会影响美国产油重地得克萨斯州的页岩油开采;另一方面,一些欧佩克成员国难以实现目前的月度产量目标,而且缺乏进一步提高产量所需的闲置产能,也令原油供需缺口恶化。
钢铁、煤炭板块亦涨幅居前。煤炭板块中,兖矿能源、中煤能源涨超7%,冀中能源、新集能源、兰花科创涨超5%。钢铁板块中,首钢股份、包钢股份、鞍钢股份等多股涨超6%。
消息面上,近日,工信部等三部门发布《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打造若干世界一流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
机构人士认为,基建稳增长背景下,相关领域开工有望快于往年,钢材消费或提前启动。整体看,节后钢材基本面边际好转预期较强,钢价重心或将逐步向上,钢厂利润有望逐步恢复。
基建板块表现强势
谈及稳增长,投资者最容易联想到的便是传统基建领域。对应到盘面上,传统基建板块无疑成为A股岁末年初表现最强势的品种。
以申万一级划分,自2021年12月以来,建筑装饰、建筑材料两大行业整体涨幅分别达到10.98%和8.49%,高居所有行业前两位,较大盘取得十分明显的超额收益。
“中字头”基建股昨日走势强劲,中国电建、中国海诚、中国交建等多股涨停。中国交建去年12月以来累计涨幅超过40%,最新市值突破1600亿元。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千亿市值基建龙头同期涨幅均超过10%。
浙商证券认为,以房地产、建筑、银行为代表的稳增长链,估值、股价和基金持仓均处低位,受益于稳增长发力,基本面迎来边际改善,具备比较优势。
与传统基建板块的持续走强相比,绿色经济、高端制造等新基建方向近期股价表现稍显犹豫,这或许与板块估值所处的相对位置有关。但随着稳增长政策渐次落地,新基建板块近期也开始获得资金追捧。
昨日,绿色电力板块大幅反弹,千亿市值龙头中国电建股价收获涨停;数字经济概念重现升势,中国长城等涨幅超过2%。人工智能、特高压、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板块昨日均有企稳迹象,其中的龙头公司普遍表现亮眼。
由此来看,“老基建”板块持续发力,“新基建”板块陆续跟进,A股市场资金对于稳增长主线已悄然达成共识。
估值低位叠加政策扶持,使得建材、房屋建设等传统基建板块被资金视作“阻力最小的方向”。但随着过去一段时间的估值修复,稳增长主线后续何去何从,还需进一步观察。
数字经济有望持续发力
中金公司宏观团队日前发布多份研究报告,持续聚焦稳增长主线。在其看来,由于我国经济动能的结构性变化,稳增长的发力点也将出现切换。
中金公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文朗表示,本轮稳增长的一个重要背景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正在经历切换,即全要素生产率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科技创新将成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最重要支撑。
在张文朗看来,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及相关经济活动将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最重要的发展动能,稳增长的发力点将从原来“主要依靠基建地产”转变成“基建+地产+创新”的多元模式。在此背景下,绿色经济、数字经济、制造业升级等或成为未来稳增长的重要抓手。
德邦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吴开达强调,数字经济稳增长性能并不弱于传统基建。“从对GDP的贡献来看,2015年数字经济已全面领先基建投资,成为带动宏观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吴开达表示。
中信证券固收团队认为,“新老基建两手抓”将是政策发力稳增长的主要举措,新基建包括的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将成为高增长的潜在方向。
春季行情或逐步开启
根据机构统计的历年行情数据来看,春季行情往往在2月份出现明显涨幅。券商的新年展望报告显示,多数机构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市场表现持乐观态度。
银河证券认为,市场回调已释放了一定风险,A股估值已经下跌至较低位置,待投资者情绪企稳后,稳增长主线带动的春季行情或逐步开启。
中信建投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果建议把握春季行情三条主线:一是宽货币宽信用继续加码,稳增长行情仍将继续演绎;二是部分优质成长股高景气仍有基本面支撑,市场开始反映一季报预期,基本面进一步验证后迎来反弹;三是部分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消费品种有望持续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