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
周四早央行宣布一年及五年期LPR分别降低10和5个基点,分别到3.7%、4.6%。其中LPR5年期为20个月以来首次调低,进一步确认中国稳增长的政策基调。我们从去年11月中旬开始提示“稳增长”将成为市场的主线,并强调在稳增长的基调下,一度大幅跑赢的“制造成长”风格可能会暂时跑输;同时港股可能逐步迎来转机。综合最近进展,我们快评如下:
?“稳增长”逐步加力。2021年年初开始中国“窗口期”内信贷政策逐步收紧及行业监管政策逐步引入,中国增长从年初开始一路下行,到了下半年“稳增长”压力加大。去年7月份的降准是稳增长的先兆,而9月30日附近的发改委的商品“保供稳价”会议及央行召集的部分金融机构及地产开发商的会议,是政策更明显的拐点,但政策转变仍较为平缓。我们从11月中旬左右明确提示,从年底到2022年年初可能是“稳增长”的重要窗口期。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稳增长”的基调,其中新闻通稿中25个“稳”字,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强调力度“适当提前”,等等,这些显示了“稳增长”的迫切性。但是自那以后,市场对“稳增长”主题反应并不算积极,担心的因素较多。我们继续强调,考虑到内外部环境,2022年是较为关键的年份,“稳增长”将至少是今年上半年重要的政策基调,市场目前对“稳增长”的反应可能还不够充分。我们注意到,央行已经降准降息(MLF及LPR),后续不排除仍有进一步动作的可能性;各地方“稳增长”综合举措也在陆续发布。综合来看,基建、稳地产、保障性住房,货币信贷及社融、财政发力等举措,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值得关注。
? 港股转机渐现,均值回归。我们从去年八九月开始提示港股进入“布局区”,港股的表现则持续低于预期,整体处在筑底阶段。年初至今几个交易日,港股表现在全球领先。我们在近期的周报中强调港股的转机渐现,有几个方面的因素:1)中国开始加力稳增长,港股逐渐具备正面催化剂:从我们近期的投资者交流来看,海外投资者已经开始在关注中国的稳增长政策力度及效果,而不像此前几个月那样仍在担心增长大幅恶化;2)近期中国高层定调发展数字经济的文章发布,九大部委联合发文强调“平台”监管,这些都表明行业监管政策可能已经暂告一段落,互联网相关产业规范中发展仍是主基调;3)新老经济板块估值都在历史低位;4)持续回调时间已经较长、幅度较大,港股本轮回调的时间从2021年2月份开始算起已经接近一年,与2008年及2018年之后的调整时间接近,在历史上都居于前列;同时恒生科技指数从高点下跌超过一半,幅度在历史上也较为突出;5)从技术因素来看,海外资金持续流出,港股仓位较低,且卖空交易占比长期高位,一旦有所转变,仅潜在卖空平仓就可能带来短期市场的上行,等等。虽然情绪的恢复可能也是逐步的,港股仍可能有波动,但我们认为转机渐显,中线不宜过度悲观。布局上,建议两条线,一条是稳增长相关的主线,包括金融、地产及基建相关的修复性机会;另外一条主线是,最近一年回调较多成长,包括科技及互联网龙头、医药等,特别是后续可能仍有创新及可持续增长能力的科技及医药成长。
? “稳增长”仍是市场的交易主线,勿悲观,A股“有惊无险”,港股继续“均值回归”。近期A股成交维持在万亿元之上,而沪深港通南北向资金则双向活跃,人民币短期也维持相对强势。综合来看,尽管春节长假在临近,市场风险偏好在节前可能不一定会明显改善且仍有波动的可能性,但大方向上投资者情绪可能会逐步修复。我们认为,中外政策和增长周期再次方向,对中国市场相对有利。中国市场将依次经历“政策底、情绪底、增长底”。“稳增长”政策在逐步落地,“政策底”在去年9月30日到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间已经确认,“情绪底”可能会在近期一季度前期左右,而“增长底”可能在一季度到二季度之间,中国整体增长有望在上半年逐步见底回升,对中国市场勿悲观。A股“稳增长”仍是阶段性主线;而港股则根据上述两条主线逐步布局,其中第一条更偏阶段性修复机会,后者更偏中期成长机遇。板块上,当前关注:1)政策边际变化或发力潜在有支持的领域,包括基建、地产稳需求相关产业链(建筑、建材、家电、家居等)、潜在可能的消费支持领域、券商等;2)今年已经有所调整、估值已经不高、中长期前景依然明朗的中下游消费,自下而上择股,包括食品饮料、医药、家电、轻工家居、汽车及零部件、互联网与传媒、农林牧渔等;3)去年涨幅大的制造成长板块短期股价可能受抑,包括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及科技硬件半导体等。市场风格的再次变化,潜在时间点可能在一季度末、二季度初。后续仍需关注美联储政策节奏来看对港股和A股的影响,整体上我们判断不宜过度悲观。我们后续将继续根据中国政策节奏、力度、海内外疫情演绎、美国政策变化及中美关系等因素,来更新市场节奏及结构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