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IPO撤回潮又起。2022年伊始,截至1月8日IPO申请撤材料的已有3家,其中2家为创业板项目,1家为科创板项目。
实际上,近期IPO终止明显升温,2021年12月共有28家IPO终止上市路,接近同年3月高位水平。
有业内人士分析,2021年度已经落幕,部分IPO企业因为经营情况不佳,全年业绩恐大幅下滑,因此IPO撤回材料不难理解;当然,也有的因为存在合规瑕疵、板块定位不符等问题而撤回上市申请。
回顾2021年,共有242家IPO企业终止上市路,其中在注册环节终止的项目数量大幅增加,达到16家。
IPO撤回潮又起?
岁末终止家数增多
2021年12月,IPO终止情形再度趋重。根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2021年12月共有28单IPO终止,而上一轮IPO撤回潮发生在2021年的2、3月,彼时现场检查的震慑和监管层对突击入股的严查,让市场参与方转向谨慎,IPO单月撤回家数多达30家以上。
具体来看,2021年12月创业板IPO终止家数有16家,占比57%;科创板和沪深主板分别终止8家、4家。
从往年数据看,12月终止家数均属高位水平,2020年12月仅科创板与创业板的IPO终止家数合计就达29家。
缘何每逢年底容易集中出现撤材料的情形?对此,华南一名IPO项目组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解释,“虽然全年审计数据没那么快出来,但一年下来整体经营状况已经比较清楚了,有的项目撤材料是因为业绩出现大幅下滑,也有的是因为被抽到现场督导。”
华东一家大型券商某保代也有相似观点,他谈到,部分拟上市企业因为全年数据不及预期,净利润可能会少于5000万元,另外公司可能存在其他瑕疵问题,所以主动撤材料;还有部分IPO企业是因为不符合板块定位,目前科创板强调科创属性,创业板则提“三创四新”。
回顾2021年,共有242家IPO企业在沪深主板、科创板、创业板终止上市路。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16家IPO企业是在注册环节终止,数量超过2019年与2020年之和。
从终止企业的行业属性来看,以注册制项目为统计样本,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终止项目家数最多,占比约17%;“专用设备制造业”排在第二,占比约1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排名第三,占比约9%。此外,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的占比均在5%以上。
杜绝“带病闯关”
交易所随机督导
相应地,相关保荐机构撤回IPO项目的情况也愈来愈受市场关注。
根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2021年中信证券终止的IPO项目数量最多,共有22家,其中科创板占11家。
此外,华泰联合和民生证券分别有17家、15家IPO项目出现终止;中信建投与国泰君安均有14家,海通证券、国金证券各有13家;国信证券则有12家,中金公司、招商证券各有10家。
由于大型保荐机构申报项目数量较多,实际上终止项目数量的占比并不大,对大型券商的影响也有限。
相对不易的是小券商。根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截至2021年11月23日,万和证券的IPO项目失败率较高,达到83%。作为具有深圳国资背景的券商,万和证券在创业板的排队项目仅有5家,其中3家终止,另有1家在注册环节终止(主要因为该发行人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且逾期达3个月未更新),只剩下1家处于问询阶段。另外,万和证券在科创板无项目,在沪深主板中原有1单IPO项目,但于2021年12月冲击上市失败,未获发审委通过。
除北交所项目以外,东北证券IPO项目的失败率也较高,为57%。数据显示,东北证券今年有2单创业板项目实现上市,另有4单创业板IPO项目终止;深市主板在审项目有1单,科创板则无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监管层对“一督即撤”的项目采取严监管态势。2021年7月,证监会发布《关于注册制下督促证券公司从事投行业务归位尽责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要进一步扩大现场检查和督导面,坚持“申报即担责”的原则,对收到现场检查或督导通知后撤回的项目,证监会及交易所将依法组织核查。
证监会还表示,要建立投行业务违规问题台账,对投行项目撤否率高、公司债券违约率高、执业质量评价低、市场反映问题多的证券公司,每年至少组织一次专项检查。
有券商投行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此举反映监管杜绝“带病闯关”行为的决心,保荐机构申报项目要更为审慎。
据证券时报记者从券商投行人士处获悉,2021年四季度,深交所探索建立了首发项目随机督导工作机制,当年10月对受到深交所纪律处分、撤否项目比例较高的2家保荐人,各随机抽选1家创业板首发在审项目开展现场督导。
最新一期《创业板注册制发行上市审核动态》显示,深交所2021年11月对2家随机抽取的首发项目实施了现场督导。随机督导与问题导向督导的内容各有侧重,主要查看保荐人保荐业务内部制度建立情况、投行业务“三道防线”履职及制度执行情况,并结合所抽中项目查看保荐人出具的文件、发表的核查意见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