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Wind资讯
节前不少基金成立一个星期即完成建仓,而节后成立的基金建仓节奏明显趋缓。公募人士表示,节后基金经理建仓速度趋缓,或为躲避市场回调带来的净值回撤,整体操作策略也由此前的积极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 多只百亿次新基金跌破“面值” //
市场持续调整,受伤的不仅仅是投资者,基金经理同样备感煎熬。老基金还有过去两年的收益可以消化,但部分年初成立建仓节奏较快的次新基金,净值遭遇大幅回撤。
年内成立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亏损TOP20
百亿级的爆款亦未能幸免。数据显示,年内成立的百亿级主动权益类基金15只(初始基金,含限售基金),不同程度出现亏损。
年内成立的百亿级主动权益类基金表现
有基金经理表示,次新基金成立时市场行情较好,由于担心净值落后,建仓节奏都非常快,有些短时间内就将仓位升至90%以上。但是新基金,运作时间短,积累的涨幅较小,面对此次市场的深度调整,很多净值都跌破1元。
// 节后新基金建仓速度放缓 //
次新基金承压,基金公司已经开始将“长期出色”、“好基体验”、“宝藏基”等字眼,放在醒目位置。
此外,从节后成立的新基金的净值来看,与节前火速建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期基金经理建仓明显放缓。数据显示,截至3月26日,3月以来成立的主动权益基金,净值涨跌幅在0.5%以内,显示基金建仓速度较慢,成立之后保持较低仓位。
3月以来成立的主动权益类基金收益TOP10
3月以来成立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亏损TOP10
面临波动放大的行情,多位拟任基金经理都表示谨慎为上。一位新基金的基金经理直言,“我管理的基金采取了比较稳健的建仓策略,主要体现在谨慎的股票仓位控制,建仓的速度比较稳健。目前成立近一个月,股票仓位维持在较低水平。”对于后续的投资操作,他表示,会在保持整体稳健的前提下,通过充分权衡风险和收益,逐步从谨慎的股票仓位控制策略过渡到中性的股票仓位控制策略,并将股票仓位调整到合适的水平。
“在建仓期,基金经理往往需要结合对市场环境的分析,比如资金流向、行业所处的投资氛围,等等。如果这些不足以匹配相应仓位,基金经理就会缓慢建仓。”深圳一位基金经理表示, 新基金仓位更灵活,可以慢慢建仓对抗波动,同时没有赎回压力,基金经理在行业和个股的选择上更加自如。
另外一位基金经理表示,未来操作将以安全为上,维持中性仓位,选择基本面稳健、长期竞争优势明显、估值合理的公司,不进行行业配置,以个股为出发点,在熟悉的行业和公司中寻找超额收益。
// 机构看好二季度震荡筑底 //
受市场情绪企稳回升等因素推动,上周A股市场先抑后扬,呈探底回升之势。多家机构策略显示,目前业内对于A股市场企稳抱有较为乐观的预期。
中信证券表示。节后投资者谨慎情绪逐级递增,当前悲观预期顶点已现,市场底部确认,4月投资者情绪和行为将趋于平静,但市场形成新一轮持续上涨需要时间,基本面将替代流动性成为破局因素,中国稳健增长的正面因素不断积累,海外强复苏的预期向下修正,配置上应继续向新主线转移。
从配置上来看,在机构重仓股估值实现均值回归前,继续积极调仓,增配四条新主线,一是本轮市场调整后性价比较高的成长板块如半导体设备和军工等,二是疫情受损板块如旅游酒店和航空等,三是受益于海外需求复苏的品种如汽车零部件和家电等,四是一季报预期延续高景气的品种,如有色和化工。
海通证券认为,18年市场下跌的本源是企业盈利回升7个季度后回落,这次盈利才回升2-3个季度,且宏微观流动性好于18年。今年更像弱版07年、强版10年,企业盈利回升力度小于07年,宏观政策环境优于10年。这次下跌是牛市中后期回撤,不改原有风格,重视智能制造+大众消费。
东北证券认为,盈利和风险偏好是年初至春节之前的驱动市场行情的主要因素。春节后美债收益率上行压制核心资产估值,叠加顺周期景气度上行使得机构调仓,核心资产调整带动风险偏好下行。展望二季度,盈利改善大概率延续。但内外流动性难以进一步宽松,A股可能震荡筑底。
星石投资表示,从三方面分析来看,春节之后本轮市场调整或接近尾声。第一,核心资产估值风险有所释放,未来表现有望分化,真正有业绩支撑的个股可能会重回上行趋势;第二,在经济持续复苏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一季报的整体表现,有望强化企业盈利持续改善的投资逻辑;第三,无风险利率上升的扰动影响已有所钝化。自3月8日以来,北向资金整体出现了接近400亿元的较大幅度净流入,显示出部分主流资金对后市看法有所改变。
国海富兰克林基金权益投资总监赵晓东指出,2021年全年A股市场结构性行情依然存在,上半年顺周期板块机会或较好,如金融、化工、有色等。而到下半年,如果消费、科技、医药板块回调到位,可能出现配置机遇。港股包含许多A股没有的优质企业,例如互联网行业龙头、科技“独角兽”等。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同类公司,港股估值往往更低。港股投资以选股为主,重点关注科技、金融两大行业。
(来源于:查股网)>>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