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终止,或者批文到期失效,已成为定增市场的常态。
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共有137家上市公司终止定增,原因主要为监管政策及市场环境的变化。其中,有公司是批文到期自动失效,有公司是批文有效期即将届满而终止。
多名市场人士认为,此现象是市场化的体现,如今定增项目供不应求,机构投资者参与定增的性价比在提高。“打铁还须自身硬。”一名券商投行人士认为,上市公司应努力提高基本面。
批文陆续到期
11月30日,富临运业、先锋电子均宣布终止2020年度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两家上市公司此前酝酿定增已有一年多时间。谈及终止原因,两家公司都表示与资本市场环境变化有关。
根据证券时报记者对Wind数据的统计,今年前11个月,共有137家上市公司“停止实施”定增(非并购类),其中11月有6家,10月有8家。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在137家上市公司终止的定增中,有部分上市公司的定增实际上已获得监管层批复。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有逾20家上市公司因定增批文到期失效或即将到期而终止。
比如前述的先锋电子,该公司在去年12月从证监会获得定增批文。先锋电子表示,该公司在拿到批文后会同中介机构积极推进发行事宜,但批复12个月有效期即将届满,且自筹划此次定增以来,资本市场环境、融资时机等因素发生了诸多变化。
此外,福达合金、方直科技、中元股份、华北制药等多家上市公司的定增批文均在11月到期失效。
从上述已获批文但终止定增的案例来看,上市公司多为中小公司。逾六成公司的市值在50亿以下,接近六成公司的股票日均成交额在1亿元以下,有一半公司去年净利润规模在5000万元以下。
华中地区一名股权私募人士表示,目前定增市场分化较大,机构投资者都在抢好项目份额,价格水涨船高;资质一般的项目无人问津。深圳一位私募人士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不过他认为上小市值公司也有好项目,不能完全一刀切。“主要依据财务指标、行业赛道来筛选标的”。
华南一家券商的投行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如今上市公司拿到定增批复也可能发不出来导致失败,这正是市场化的重要表现,“目前定增项目供大于求,属于买方市场,发不出来已成常态。”
战投定增仍受严监管
除富临运业、先锋电子外,11月还有一家上市公司——创业环保在坚持一年后最终撤回定增计划。不同的是,创业环保此前拟推出“战略投资者锁价定增”。
根据原计划,创业环保拟引入战略投资者长江环保集团与三峡资本,后者为前者的一致行动人。在经过监管层问询后,三峡资本退出战略投资者名单。
然而11月23日,创业环保表示,鉴于国家政策及资本市场环境变化,并综合考虑公司实际情况、发展规划等诸多因素,与中介机构反复沟通后决定终止该次定增。当天该公司披露新的定增预案,不再属于战投锁价定增,而是询价定增,募资规模也从原来的18亿元降低至8.31亿元。
由此不难看出,“战投式锁价定增”目前仍然受到严格监管。大华股份12月1日修订战投锁价定增预案,将原计划引入的战略投资者中移资本调整为中国移动。
多名业内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PE背景的战略投资者较难通过监管层的认定。
当然,部分战投锁价定增仍在推进当中,比如宁波港、招商港口、尚品宅配、东华科技、上海电力、上海医药等。根据证券时报记者此前梳理,仍在推进的案例中,战略投资者多为国资企业,只有尚品宅配引入的战投京东为民企。
定增项目发行不易
从今年前11个月定增项目实施的情况来看,部分定增发行不及预期。
定增募资方面,前11个月有125家上市公司的募资不达预期,占比较大。从行业来看,实际募资规模离目标差距较大的公司集中在证券行业。具体项目有浙商证券、天风证券、湘财股份、东兴证券等。
公开资料显示,浙商证券原计划募资100亿元,实际募资只有28.05亿元,“募资差额”达到70亿元以上,在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一。湘财股份原计划定增募资47亿元,实际募资17.37亿元;东兴证券原计划募资70亿元,实际募资44.93亿元。
上述情况显然与券商股年内的行情表现密切相关。Wind数据显示,非银指数今年以来已经下跌逾20%,有机构投资者在券商定增项目上出现浮亏。
以天风证券为例,该公司定增股在10月29日解禁,但至今仍处破发状态。这意味着,参与天风证券定增项目的机构投资者中国人寿资管、中意资管、财通基金、银河证券、申万宏源证券、开源证券、联储证券、东海证券等账面浮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