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胀逻辑
判断这一轮通胀的性质很重要,因为这些变化也一定会折射到股票市场上。
通胀如果是需求推动型的,那么股市就可能表现得比较好,比如2005、2006年这两年,即便货币政策可能会出来抑制这种过热,但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而如果通胀是成本推动型的,甚至出现了“滞胀”的情况,那就比较麻烦。
本轮通胀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需求端的因素,比如在全球货币大宽松的背景之下,海外需求很旺盛;但更重要的是供给端的问题,由于疫情的冲击,运输、贸易成本的增加,原材料的上涨导致成本总体上升,加上新一轮能源危机的到来。
供给端缓慢,产能又处在低位,再加上极端天气、“双碳”目标等因素,可以说全球能源资源的供给缺口,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很难得到解决。
当能源价格始终处在高位的情况下,对整个经济系统的冲击就会很大。
简单而言,经济差和高通胀,如果它们分别单独出现,那么股市还是有机会的,甚至还有可能产生一轮牛市,但若两者同时出现,那杀伤力就会很大,这就是“滞胀无牛市”这句话的由来。
目前一些大的机构,对于滞胀已基本形成共识。
接下来,说下政策回暖。
中国经济在2021年下半年,是超出预期的差,经济下行压力很大,经济还在探底的过程中。
但中国在最近两年,相比欧美日,整个货币金融政策都比较克制。
克制的原因之一,是之前也搞过大放水,后遗症特别大。
另一个原因在于,美联储将开始缩减购债规模,这大概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而在它官宣之前,预期并不明确。
因此,当美联储正式官宣开始缩减甚至2022年底有可能出现加息后,中国的政策才有可能相对于2021年有更宽松的动作,来对冲经济的下滑,甚至对经济的低迷做一些刺激。
因为此时对美联储的预期已经落地,对于资本外流也不用太担心。
所以,货币政策在边际上是会有改善的。
依据我们的经验,对于年度的总结和第二年的展望更重要的在于,要找到第二年和前一年,它们在边际上的变化,这个特别重要。
监管的变化
过去我们总结过,2017年以来的金融出清还在继续,监管也在逐步升级。
今年以来,政策风险持续扩散,强监管政策接连出台,对经济和就业都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平台去垄断化(阿里美团等平台巨头被调查处罚);二是地产去金融化(恒大债务风险还在蔓延);三是教育去资本化(双减政策落地后,校外教培机构遭遇大整顿);四是医疗去市场化(大量集采来袭,影响医药行业利润)。
不过,我们观察到,目前的政策在节奏上已经有了一些变化,已经开始出现政策微调和纠偏,换言之,也是在边际上有改善,政策在变得更友好。
股市的逻辑和经济分析的逻辑不同,如果货币金融环境,2022年相对于2021年是回暖的、监管是回暖的,那么股市也会是回暖的。只是会回暖到哪种程度,需要看很多因素,如美联储的政策、如明年经济运行的情况。
(作者为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