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张忆东最新内部交流:大国博弈视角看中国这轮科创长牛才刚开始,短期有惊无险
来源:聪明投资者
“我在2016年提出来核心资产理念,当时的宏观背景是供给侧改革做减法,强者恒强,“剩者”为王,赢家通吃。从2016年到如今,受益于行业竞争格局不断优化的龙头公司,走出5年结构性长牛,大家习惯了大盘龙头型核心资产“躺赢”。
传统核心资产的长牛已经告一段落,或者说,进入新阶段,从大盘龙头型核心资产,转向科创小巨人为代表的“未来的核心资产”。 现在大盘龙头型核心资产,无论是****还是**,已经颓势尽现了。
从最新的宏观背景来看,社会现在越来越讨厌躺赢了,监管政策开始加大力度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大力反垄断,反“躺赢”,可以看到,对于互联网巨头如此,对银行、地产的政策导向也是要向实体经济让利,凡是躺赢型的商业模式都会面对这种问题。
未来的投资机会,更要关注科创小巨人,市值下限从30亿到100亿,上限500亿到800亿,鱼龙混杂需要精选;更要关注远期现金流贴现和未来增长的动能,更要围绕科技创新的进展和市场空间、行业并购重组的机会以及各种政策红利。”
“中长期大国博弈的角度分析,中国这一轮科创长牛才刚刚开始。
第一点,从美国经济政策的“底牌”和经济发展逻辑的角度看,美国低利率环境是中长期常态,通过债务扩张、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向科创、科技硬实力的方向加大投入;
第二点,从中国基本面角度看变化,从2019年开始、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驱动主导因素的朱格拉周期已经启动,新能源车、智能制造、算力产业链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崛起。
第三点,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科技创新大发展。”
“与时俱进,在时代大背景变化之下,我们要拥抱未来的核心资产,但是,未来的核心资产股票的市值都偏小,怎么来投资呢?有几种方式:
一种方式:以PE的思维进行深度研究、战略投资。
另一种是,相当于撒胡椒面,按照组合投资的方式精选一篮子股票,不追求暴利,在100亿到500亿之间找细分行业龙头配置,成功的概率大大提升,基本上已经是行业具有壁垒、具有领先优势的公司。”
“美债收益率上行以及美元的反弹,都要依附于为美国经济服务,美债收益率或者美元的反弹不会超越美国经济潜在增长率。
基于这个逻辑,虽然明显看到,美国经济在二季度已经是到了一个相对峰值,通胀也是到了相对峰值,但是在这个时候大家去担心美元的反转、美债收益率反转,简直杞人忧天。”
“美国未来的货币政策有一个红线,就是不能把自己玩崩了。低利率为美国的财政赤字货币化、为美国的债务扩张型刺激经济的道路,进行保驾护航,最终它就达到了的两大目的:第一大目的是什么?通过美国股市,这高效的市场化孵化器,推动美国科技创新。第二个目的:用钱买时间,利用规则来实现竞争优势。”
“短期成长行情还没完,百年大庆之后,科创行情没完。就算是指数反弹告一段落,后面依然会维持结构性行情,依然不改变科创长牛的大趋势;如果大盘有震荡,对于优质的这种科创细分领域的小巨人,恰恰是一个买入的好时机,这是从短期的维度。
下半年总体行情就是在平淡中寻找新奇,市场不具备大牛大熊,但是,重点在科创行情。从节奏的角度来说,下半年相对是先抑后扬,三季度风险会略略有些扰动,但是,有惊无险,而震荡是吹响了风格切换到优质成长的号角。”
以上,是兴业证券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忆东,6月30日在兴业证券北京核心客户小范围交流专场上,分享的最新精彩观点。
张忆东对未来的行情进行了展望,认为下半年并没什么系统性风险,如果要担心风险,那就是化解三大存量风险,三季度是信用风险密集释放期,可能引发短期扰动。
但是,国内有政策对冲,货币不会紧,最终,有惊无险,不用担心“闪崩”(注:短期快速调整),2018年熊市不会在今年下半年重演。
对于海外市场,A股投资者担心的美元、美债收益率反转,张忆东也给了“定心丸”,认为低利率将会长期存在,美股下半年也不是熊市。
同时,他结合大国博弈背景下中美长期竞争战略选择,以及当下国内以及海外投资者重点关注的几方面问题,对后续市场可能存在的长趋势机会,给出了明确的分析判断。
聪投整理了张忆东交流精彩内容,经忆东总确认授权发布。
各位机构投资者,大家好,今天跟大家重点汇报一下我们的中期策略《拥抱未来的核心资产》对于下半年行情进行分析和展望;另外,围绕短期行情及市场风险,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最后,立足长期的大趋势,我们推荐科创小巨人,“科创”长牛才刚刚开始。
现在没有系统性风险
不用担心“闪崩”, 不会重演2018年
2、3月份调整的冲击度可能都难以达到
我们先从短期行情说起,七一之后的行情会不会超预期的风险,会不会出现有些机构担心类似08年奥运会的那一幕?
我认为,现在没有系统性风险,不用担心“闪崩”(注:短期快速调整),今年政策不急转弯的基调下,下半年要化解存量风险、经济将趋弱,那么,货币流动性不会收紧。
如果说大家要担心风险,我建议大家注意“三季度是稳增长压力不大的一个窗口期”,所以,“七一”之后要抓紧解决问题、把基础夯实,因为到了四季度,GDP一下子回到了5%左右,那时候稳增长是略有压力的。
这种背景下,有种可能性,就是政策风险的力度比较大,这是小概率。
所谓的比较大, 就是影响A股类似春节之后2月中旬到3月中旬那种级别,但我倾向于说,七一之后可能连那种级别的冲击度都达不到。
因为2月中旬,经营性贷款违规流入楼市,对于地方融资平台进行清理整顿,控制地方债务、控制政府杠杆,这些在执行过程中,力度是比较大的。
七一之后,毫无疑问地,肯定还是会抓住这个窗口期,去化解存量风险。化解存量风险,不要低估领导层的智慧,在不急转弯的调子下,绝对不能重演2018年。
如果说要小心的,化解存量风险主要包括,下半年房地产风险,二季度几个大的房地产开发商的风险已经在陆陆续续暴露;另外,要小心会不会有一些金融机构风险、以及部分地方债务违约风险。
8月1号开始,土地出让金由税务部门进行征收,不是由地方政府来收了,这会不会骆驼背上最后一根稻草?部分房地产开发商,特别是高负债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风险、债务违约风险有可能暴露,节点快了7月底,慢了要到8月份才有可能。
化解存量风险或导致信用增速下滑
对冲“紧信用”是大概率,下半年宏观流动性不紧
下半年化解存量风险,信用风险将阶段性和结构性显著提升,如此面临两种情形——有没有货币宽松政策进行对冲?
第一种情形,如果没有对冲,三季度可能出现紧信用和紧货币双杀,那么,股市跌的时候,前面已经跌过的价值股,比如说金融地产,可能也顺势跌一跌,短期反而有相对收益。但是,二季度风生水起、涨的好、获利盘比较大的明星成长股,可能会跌得更多一点。
这是情景一,就是“不对冲”,是小概率事件。因为从2011年开始,经过了这么多次的宏观调控,我们领导层进行预微调的能力和经验已经越来越丰富了。
情形二的概率,更大一点,当信用风险释放的时候,宏观流动性不紧,反而局部的流动性很松。宏观流动性不紧,主要是从货币层面。从信用的角度来说,房地产的债务风险,以及清理地方融资平台,引发房地产、基建相关产业链条的信用收缩风险。
怎样对冲三季度的“紧信用”?可以围绕着十四五规划、科技创新、新的发展方向、新的发展格局,在一些新的增长点进行发力;依托于这种新的增长点进行信用扩张。
情形二的状态你可以类比2013年,但是今年的冲击会远远小于2013年“钱荒”。那时候风险释放是压力测试,之后是有政策对冲的,2013钱荒之后年行情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当时成长股、TMT继续涨。
我们在4月初讲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当时提到快则4月下旬,慢则5月中旬应该启动“百年大庆”行情,是反弹的一个窗口期。而今天这次会议,不是建议大家赶紧跑,不是的,而是说大家在“七一”之后不必惊慌,可以淡定一点。
我刚分析了,如果说三季度有风险,那风险的级别是什么样的?概率是什么?结论是有惊无险,化解存量风险可能导致市场短期惊扰,但不是系统性风险。
短期行情将会有分化
现在还是应该买性价比好的成长
现在如果还想买什么东西,我们还是认为应偏成长一些。后面行情两种机会:
第一种是趋势性机会,是成长行情,将面临中报业绩能否兑现,7月份中报预喜就会越来越多出来,中报会让成长股出现分化。前面涨得挺多的股票、趋势性赛道行业的,究竟是题材股?还是真的牛的公司?如果中报真牛,那高增长高估值还能延续。
反过来说,题材股,前面上涨时讲的逻辑,如果在中报不能得到验证,是有下跌风险的。
最优质的成长,特别是各个细分行业的龙头、那些小巨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可以淡化它的短期估值,更关注它的业绩高成长,大家要关注的可能是未来三五年成长空间的贴现,把远期的现金流贴现过来,而不要太关注于静态的PE、PB估值。
这是从成长的角度来说,后面一个阶段,会有分化,要关注性价比好一点的成长股。
上游周期股中报好,但要做交易节奏
高性价比的成长才是更好的选择
第二种机会是短期博弈层面。毫无疑问,今年中报这些周期股、价值股,有很多业绩会非常好,好得惊人,因为去年挖了一个大坑。
坦率说,它的机会是要做交易。如果感觉下行风险不大,而业绩可能会有一个向上的超预期,现在逢低来埋伏,到出业绩的时候,比如说七八月份的时候,还是要择机卖的。这个短期博弈,比较辛苦,偏上游周期股真的是要做节奏的。
比较成长股和周期股,总体来说,我偏向于既有成长属性又有业绩、高性价比的成长,科技、先进制造,包括,机械、个别的军工股、新兴消费、电子领域等等,还能淘一淘金。
这是今天汇报的第一部分,总结三句话:
第一句话,成长行情没完。5月初我提出,科创板引领“未来核心资产”长牛,刚开始。
第二句话,有惊无险。关注7月份高层会议对下半年经济进行的部署,再做判断。
第三句话,市场风格,下个阶段,还是成长为主导,另外,中报找绩优股的交易机会。
上面这是跟大家汇报的短期行情分析。
中长期大国博弈的角度分析
中国这一轮科创长牛才刚刚开始
现在担心美元反转、美债收益率反转,简直是杞人忧天
下面从中长期的角度来说,用大国博弈的角度来去看,中国科技、中国先进制造驱动的这一轮科创长牛才刚刚开始。这是一个总体的结论,下面分为三个方面进行汇报:
第一个方面,我们来看美国经济政策的“底牌”和经济发展的逻辑。
美国现在所做的事,有点跟我们的常识不一样;很多投资者的常识还是2000年至今的一系列市场规律,会觉得估值贵了就要崩,或者一旦有通胀了就要崩,一旦缩表了就要崩。
我们经历过这些事情,还是要看它背后的逻辑。00年代至今,2018年是个分水岭。在2000年、2008年,美国是一超独霸,没有挑战者,当时充满了自信,可以很自信地把它的经济用一个周期性危机进行出清,甩锅给全世界;先关机再重启,把内存垃圾全扔了。
但历史并不是一直这样。
在70年代的时候,无论是政治军事上面,苏联给它的压力,还是经济上面,日本德国给它追赶的压力,在70年代,美国没有那么自信。
现在我们再往前看,1942年到1951年,美国当时的债务率也是非常高,特别是1945年二战以后,军人复员,就业一下子是问题了,变成了高债务率、高失业率,通胀也很高。
但是一直到1951年,美国一直在搞YCC(债券收益率曲线控制)压住长端利率,压住美国的无风险收益率,用时间来消化美国的债务风险,提高美国的核心竞争力。
当美国感觉到它有了竞争者,不是那么自信的时候,反而,会用规则去实现它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美国竞争力的提升,不一定通过危机的方式。
想清楚了这点,你就知道,美债收益率上行以及美元的反弹,都要依附于为美国经济服务,美债收益率或者美元的反弹不会超越美国经济潜在增长率。
基于这个逻辑,虽然明显看到,美国经济在二季度已经是到了一个相对峰值,通胀也是到了相对峰值,但是在这个时候大家去担心美元的反转、美债收益率反转,简直杞人忧天。
所以我在3月初当时美债收益率快速飙升时,就给大家吃“定心丸”。
我当时就说,不要太关注美债收益率的趋势性的上行,我当时提出来的美债收益率有反弹,但是无反转。
美国的货币政策有一个红线,就是不能把自己玩崩了
美股泡沫主要体现在垃圾股上,不是在优质成长股票上
低利率环境下,美国将通过美国股市来推动美国科技创新
在大国博弈大的格局下,现在美国没有意愿也没有信心刺破债务泡沫,未来的战略很清晰了,就是用钱买时间;它是在实施MMT货币理论实验,就是财政赤字货币化,目的就是利用低利率试图维持一个债务扩张型的复苏道路。
低利率是为美国债务扩张型的刺激道路保驾护航的。最近拜登新版基建计划,打了折扣,但也是近几十年最大规模的,仍要靠债务扩张。本来拜登说了一个8年2.3万亿美元的基建计划,美国的两党博弈噼里啪啦一通,现在才1.2万亿,低于预期。
我们也不要看笑话,毕竟,美国两党政治的利益最大公约数,是怎样才能够赢得与中国的竞争。所以,美国未来的货币政策有一个红线,就是不能把自己玩崩了。
低利率为美国的财政赤字货币化、为美国的债务扩张型刺激经济的道路,进行保驾护航,最终它就达到了的两大目的:
第一大目的是什么?通过美国股市,这高效的市场化孵化器,推动美国科技创新。
现在,大家质疑美国的股市泡沫太大了,美股结构性的泡沫是有的,但这个泡沫主要体现在垃圾股上,反而不是在优质股票上面。
因为低利率的情况下,美股总体的估值偏高也是合理的。比如标普500的总体PE估值,现在处于过去这几十年75%的分位,是在高位,但如果低利率是常态,美股就不是熊市。美股的主心骨FAAMNG无论是微软、谷歌、 Facebook都不贵,估值也就20来倍。
美国的指数权重更多的是被FAAMNG这六大成长龙头来左右的,坦率地说,比我们的一些核心资产还有竞争优势,性价比更好。这六大成长龙头不垮,你指望美股出现系统性的熊市,或者说指数性的熊市也不现实。
当然了,像那些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周期股、价值股,特别是散户加杠杆买的,跟它们自己相比,估值是历史极高的位置,这一块要小心大跌风险。
我们要透过相对高估值的表象,来看美股它去推动创新的动能,现在发挥得很好。比如,美国现在用 SPAC的方式快速把创新型资产IPO上市,比以往到纳斯达克上市更容易。美国现在是在用它的规则优势去驱动创新,资本市场对于美国的重要性非常之强大。
对美国而言,它也不需要是疯牛,后面美股只要是高位震荡就行了,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比如,有些周期的股票,可能哪来哪去,那些价值股、垃圾股可能有大的波动,但是,从5月底以来,美股风格已经开始转向了高品质、高质量的优质成长,这才是长逻辑。
美股优质成长有两块:一块是FAANG这类东西,真的不贵;还有像生物科技、SAAS这些东西,最近表现也都非常好,包括人工智能这些东西也都会很好。
科技、先进制造和内需是未来中美进行经济竞争的三大高地
具有科技含量的先进制造,是未来几年中国科创牛市的主心骨
低利率环境,帮助美国试图达到的第二个目的:用钱买时间,利用规则来实现竞争优势。
所谓利用规则来实现竞争优势。比如,财政赤字货币化,如果是亚非拉的国家甚至80年代的中国,这种高债务扩张就会导致本币出现暴跌、通胀恶化。
但美国利用它的规则主导者的优势——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过去一年美国每次财政刺激时短期美元都反弹,现在美元指数在90左右徘徊,通胀也没失控,MMT效果不错。
中长期,美国试图在哪里赢得经济竞争的优势?聚焦未来中美进行经济竞争的三大高地:
第一个领域,毫无疑问是科技,美国非常有优势。
但是,中国面对美国压力,凭借巨大的内需市场优势,积极推动自主创新,你不跟我玩,我自己来玩。一种是,像半导体产业链最明显,我们的确比美国落后,但是我们市场空间广阔,我们技术替代市场很大。另外一种,像5G、数字经济等领域,我们是有优势的。
总体来说,科技这一块中、美各有千秋,美国可能体现在一些高科技、更前瞻的领域,而中国体现在科技“补短板”以及数字科技、算力为先进制造赋能那一部分。
第二个领域就是先进制造,中国有优势。
中国的先进制造领域,相对美国的优势明显,最典型的是新能源车、清洁能源这一块,还有智能制造里边的细分领域,也包括一些新材料。中国先进制造的能力越来越强大,经过这次疫情,更有自信了,全球对中国的制造业也都更加信任。
未来中国的新增长机会,恰恰是科技跟制造的结合。具有科技含量的先进制造,是未来几年科创牛市的一个主心骨。
这一次科创牛市,和2012年到15年那一次的所谓创业板主导的所谓创新牛市,不一样。那时候偏移动互联网,是一种模式创新,是一种互联网应用方面的创新;而这一次更多是立足于科创硬实力,包括制造产业链的升级、科技补短板、发展效率的提升等。
第三个领域,就是充分发挥内需市场的优势。
像欧洲、韩国等,虽然是西方阵营,但中国是他们最重要的出口市场,所以,在经济领域里面,大家该做生意还是做生意。甚至和美国,在经贸往来上还是可以合作。
原因是什么?因为,中美是全球最大的两个内需市场,中国的内需足够大。
中国内需消费,未来的亮点恰恰还是在新消费,围绕着人口结构的新消费,主要是生物医药、医疗服务(包括医美)、国潮品牌消费等等。
围绕着新的消费,又对于先进制造业有了新的赋能或新的供给要求。比如说,像户外运动马拉松、登山,户外运动对于的品牌服饰、对透气性等新材料的要求都有明显提升。
以上这三个领域,是未来中长期大国博弈的聚焦点,美国要利用规则来提升竞争力,中国也一样。
想清楚美国的底牌,美股有惊无险
发展科技硬实力,是中美行情共振的方向
想清楚美国的“底牌”,知道美国是用钱买时间,通过中长期低利率环境来提升经济竞争力,那么,大家就不要总觉得美股要崩盘。A股投资者对美股会有各种各样的担心,担心美股会有系统性风险进而拖累中国A股、港股。这个担忧有点相对过度了。
美股会有波动,但是有惊无险,低利率环境下刺激经济竞争力,不会轻易出现大熊市。
从第一个方面,大国博弈之下美国应对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次中国的科创行情,未来存在共振,或者说美股的映射,美国经济未来是依靠科技创新,同样,中国这次也是以科技硬实力为核心的长牛行情,不是类似2012到2015年那样的水牛、杠杆牛、人造牛市。
以先进制造为核心的结构性朱格拉周期已经开始了
体现在新能源车、智能制造、智能驾驶、算力产业链等
代表的先进制造崛起
第二个方面,我们从国内基本面的角度来分析。
未来数年,伴随“十四五”规划、中国制造2025、2035远景目标等等落地,中国科技、先进制造的战略地位越来越凸显。
我在2019年底就曾提出,以先进制造为核心的结构性朱格拉周期(设备更新的投资周期)已经开始了。这个朱格拉周期不是中国2001年到2010年那种城镇化工业化驱动的总量型朱格拉周期,而是类似于2009年到2019年美国移动互联网的朱格拉周期。
那个时候美国把中国的整个苹果产业链都带动起来,但是这一结构性的朱格拉周期并没有带动美国的像底特律这样的铁锈地带,它们照样沉沦。
这一次中国的朱格拉周期更多地体现在新能源车产业链、智能制造、智能驾驶、算力产业链、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的赋能等等,体现在先进制造业的设备更新投资趋势性增长。
我们现在在与时间赛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科创的大发展
第三个层面,百年大庆后,下一步要考虑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件。
在大国博弈背景下,一旦那件事情发生,要防止被卡脖子,我们在考虑投资的时候,要考虑把远期因素折现过来,要未雨绸缪。
我们现在在与时间赛跑,科技强、至少没有明显短板,那么,就不用担心以前苏联撤专家导致困难一类的风险重演。
科技强,为制造业赋能,制造业强,军工就不会弱,国防力量就会越来越强。
中华民族伟大崛起的目标,未来5到10年我们一步步走,对应的就是中国科创的大发展,这是从政治经济学的维度来说的。
就算我们不考虑地缘政治、台湾地区问题,在后疫情时代,随着全球疫苗的普及,美日澳等国对中国不友好的势力,还是会千方百计地把产业链、供应链从中国转出去,哪怕不能够回到美国,还会挖我们的墙角,给到其他国家。
怎样来避免挖墙脚?
中国的人力成本、人口红利这方面并没有优势,我们必须要大力升级数字化、智能化,充分利用数据经济、算力优势让制造业更有效率,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说,这也是大势所趋。
所以这是今天汇报的第二部分,我总结三点:
第一点,从美国经济政策的“底牌”和经济发展逻辑的角度看,美国低利率环境是中长期常态,通过债务扩张、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向科创、科技硬实力的方向加大投入;
第二点,从中国基本面角度看变化,从2019年开始、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驱动主导因素的朱格拉周期已经启动,新能源车、智能制造、算力产业链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崛起。
第三点,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科技创新大发展。
核心资产长牛进入新阶段
从大盘龙头型转向科创“小巨人”
宏观背景从供给侧改革做减法、“剩者为王”
转向反垄断、反“躺赢”
所以,科创硬实力驱动的这一轮长牛行情才刚刚开始。
这跟过过去几年不同,我在2016年提出来核心资产理念,当时的宏观背景是供给侧改革做减法,强者恒强,“剩者”为王,赢家通吃。从2016年到如今,受益于行业竞争格局不断优化的龙头公司,走出5年结构性长牛,大家习惯了大盘龙头型核心资产“躺赢”。
传统核心资产的长牛已经告一段落,或者说,进入新阶段,从大盘龙头型核心资产,转向科创小巨人为代表的“未来的核心资产”。现在大盘龙头型核心资产,无论是****还是**,已经颓势尽现了。
在一个低利率的时代,疫情之后,国与国间经贸关系很难回复到全球化这样的蜜月期,还是逆全球化的思潮,这种时候传统行业躺赢的公司,本身它就不具备前些年的优势。
从最新的宏观背景来看,社会现在越来越讨厌躺赢了,监管政策开始加大力度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大力反垄断,反“躺赢”,可以看到,对于互联网巨头如此,对银行、地产的政策导向也是要向实体经济让利,凡是躺赢型的商业模式都会面对这种问题。
未来的投资机会,更要关注科创小巨人,市值下限从30亿到100亿,上限500亿到800亿,鱼龙混杂需要精选;更要关注远期现金流贴现和未来增长的动能,更要围绕科技创新的进展和市场空间、行业并购重组的机会以及各种政策红利。
拥抱未来的核心资产
深度研究战略投资
或者,按照组合投资的方式精选一篮子股票
现在国家政策导向是反垄断,防止社会上的“躺平”的消极氛围和焦虑,鼓励年轻人要尽力去奔跑,鼓励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为了美好的明天去拥抱新机会,迎接新挑战。
与时俱进,在时代大背景变化之下,我们要拥抱未来的核心资产,但是,未来的核心资产股票的市值都偏小,怎么来投资呢?有几种方式:
一种方式:以PE的思维进行深度研究、战略投资。不是频繁做交易,不需要担心买的进、出不来,或者担心难买;而是按照巴菲特的模式,去做它的二股东、三股东,买成战略投资,把它从30亿干到300亿甚至是1000亿市值。
另一种是,相当于撒胡椒面,按照组合投资的方式精选一篮子股票,不追求暴利,在100亿到500亿之间找细分行业龙头配置,成功的概率大大提升,基本上已经是行业具有壁垒、具有领先优势的公司。
对应普通投资者,可以立足长期定投式配置科创板创业板等相关的ETF,这是我的第二个建议。
近期海外投资者对于中国最关心什么?
三个方面,都不是系统性风险
但是引发行情先抑后扬
最后,近期投资中国股市的海外投资者关心哪些风险?
第一,比较关心房地产。倒不是说他们想买房地产股票,而是担心房地产风险的暴露进而引爆地方债务,进而引发金融风险。
我在给他们吃定心丸,大可不必担心,现在相当于定向爆破、定向拆雷,而且爆破也不会引发系统性的风险。
我把**的例子举给他们看,还是可以维持局面的,最多公司原有的大股东净身出户,资产和负债由其他人接盘,最多是这种状态。而且这种状态也是局部风险,更多是个股、个券的风险,是茶杯里的风暴。
我认为,三季度末,房地产股可能迎来机会。三季度可能是道坎,行业风险释放,如果8月份都死不的,那可能就死不了。四季度海外和国内的经济都会相对趋弱,到时候货币环境让大家更加淡定。
活下来的房地产公司会有两个机会。
第一,反弹的机会。有些死不了的公司也是按照有可能死掉、有可能破产给的估值,之后反而四季度会有反弹,反弹之后也还是会分化,那些还是按照以前的靠开发、靠传统的高增长高中转的模式的公司,就废掉了。
反而,有一些公司未来会更加像美国、欧洲或者中国香港的地产公司,它的现金流非常好,它变成价值股了,三张表都非常健康,分红也非常慷慨,这样这些公司就适合保险公司当做类债券的标的。但是这种对于公募基金也是意义不大。
第二个机会,对公募基金经历有投资兴趣,是什么?就是地产+X。
就是地产里面,有些做医疗服务或是物管,与地产相关上下游的新业务越来越好,那么它整个的估值可能就不一样了。相比而言,我们更看好物业一些。
互联网公司的监管风险最早也要到年底才明朗
未来互联网会分化,有些沦为价值股
有些继续创新将恢复成长估值
第二个风险,行业政策风险。
像互联网、教育,靠着躺赢、靠着传统业务模式经营的这些领域都开始被加强监管了。港股的互联网已经跌了很多了,不贵了,但是,外资还没有兴趣去买,因为还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互联网的监管能够最终能画上一个句号,至少是一个大大的逗号,现在还不知道。
特别是涉及到几个巨头,他们后期会不会在业务方面有约束,这是要打问号的。资本的无序扩张,哪些算是无序扩张,哪些算是有序扩张?
去年11月,高层经济工作会议对于互联网就提及要防范资本无序扩张。每年都有工作总结,所以,从时间节点角度来说,最早今年11月,对互联网的政策才会相对明朗一些。
所以未来,互联网公司将会有所分化。有些互联网巨头可能就像当年的三大运营商一样沦落为价值股了,三大运营商在00年代也曾是科技股,后来它就变成价值股,估值很低。
相反,有些拥抱创新,能够投入新的科技创新领域、新的应用领域的,应该会恢复成长股的估值,就是盈利和估值的双抬升。
第三个海外比较关心的是,下半年经济增长、政府债务、反腐等宏观层面的问题,特别是,下半年化解存量风险、中国宏观经济走弱的时候,会不会有政策对冲?如何对冲?
以上,这是三个最近问的比较多的东西。
总结:
下半年,没有系统性风险
行情节奏是先抑后扬,风格偏向成长
第一,短期成长行情还没完,百年大庆之后,科创行情没完。
就算是指数反弹告一段落,后面依然会维持结构性行情,依然不改变科创长牛的大趋势;如果大盘有震荡,对于优质的这种科创细分领域的小巨人,恰恰是一个买入的好时机,这是从短期的维度。
第二,从中期的维度,中国的科创行情才刚刚开始。
三个维度:从美国的底牌看,全球共振的科创大机会;中国先进制造业驱动的朱格拉周期已经启动;从政治经济学维度看,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科技创新大发展。
第三,也是最后,我倾向于说,下半年总体行情就是在平淡中寻找新奇,市场不具备大牛大熊,但是,重点在科创行情。从节奏的角度来说,下半年相对是先抑后扬,三季度风险会略略有些扰动,但是,有惊无险,而震荡是吹响了风格切换到优质成长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