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A股市场真正的投资节奏在于春季躁动和四月决断。
文 | 凌鹏
来源 | 投资日记本
很多人认为当年的A股表现由未来两年的经济状况决定,因此热衷于探讨未来几年的经济和业绩的展望。
事实上,这种探讨多基于信仰,受当前的情绪影响很大,与实际的发展多有偏差,对当前的投资意义未必大。
更有趣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A股市场的涨跌与未来一年的经济波动背道而驰。
A股市场真正的投资节奏在于春季躁动和四月决断。
当年股市的表现更多取决于当年的经济状况,只是这种经济状况难以前瞻,更重要是过程中的确认和修正,这才是对当前投资最有意义的事情。
4月之前,政策未定、旺季未到,市场虽有躁动,但基本面的变动不需要太关注。
4月后,随着两会政策的落定、开工的进行,全年的政策和经济格局初定,从4月—10月市场往往会陷入一种趋势、一种风格,基本面的判断、一季报的数据都是重要的事情。
从这个角度看,每年3月末、4月初的春季策略才是全年的策略。
01 案例分析
2007年4—10月:蓝筹泡沫、一路向上
2007年5月30日,财政部宣布上调股票交易印花税之后,市场陷入“五卅惨案”。但此后公布的消费、投资、出口数据等都较好,投资者对基本面再次乐观,储蓄搬家、资金涌入,迎来蓝筹泡沫,任何回调都是买入机会。
2008年4—10月:经济不断向下
2008 年二季度,虽然出口、投资、内需等数据依然平稳,但成本上升挫伤利润,一季报低于预期;下半年,需求开始萎缩;9月份由于雷曼破产造成全球信贷冻结,企业大规模去库存、计提减值准备,经济大幅下跌。在这个过程中,股市一路下跌,每一次反弹都成为卖出理由。
2009年4—10月:房地产确认经济向上
2009年春的上涨充满了分歧,投资者争论刺激政策有没有效、基本面能不能跟上市场的步伐?随着房地产销售的持续旺盛,房地产投资和新开工也开始跟上,房价也开始上涨,投资者对银行的坏账担忧减弱,经济的见底回升使大盘有第二波上涨,同样是每次回调都是买入机会。
2010年4—10月:政策突变导致V型变化
2010年是过去五年的特殊之年,按照规律,一旦经济和政策确定,市场是在4月到10月之间是一种风格、一种趋势,但是2010年无论是经济还是市场都出现了V型变化,其根源是政策在年中有个大的调整。
2009年底, 政策的方向发生变化,但当时投资者并不清楚这次政府的决心,房地产市场在短暂的沉寂之后,继续上行,成交火热、价格抑制不住。
于是乎,政府在4月中出台了史上最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并且引发了中游的去库存,使工业增加值不断向下。同时,海外伴随着欧债危机,投资者的经济预期迅速恶化,整个二季度A股下跌23%。
本来这种下跌要持续下去,但是到了年中,由于二季度的经济下滑,特别是外汇占款流出和PPI环比负增长,使众多投资者(包括决策层)相信经济可能二次探底。
因此,当高层领导在6月的一系列公开场合上强调“保增长”的重要性之后,投资者再次产生了政策放松的预期,并且当时有迹象显示信贷投放和发改委新批项目的速度有所加快。市场也随之触底回升,进入9月,经济触底回升的迹象明显,再加上美国QE2预期,周期股又涨一波。
2011年4—10月:机械、重卡之争后的三波主跌
2011年3月有著名的“工程机械、重卡数据之争”,这场争论的背后是经济走向的辨析。4月下旬,随着工程机械数据的回落,市场明晰了经济的走向,开始进入主跌浪。
而中间政策非但没有放松,反而步步加强,2011年成为比08年更熊的熊市,直到年底,市场经历三波主跌浪,中间的小反弹都成为卖出的机会。
02 四月决断的启示
启发一:当年的经济状况在4月以后才能大致确定
06年后,宏观策略、自上而下的思路逐步盛行,大家热衷于讨论经济的底和顶。但事实上,经济的底和顶都无法事先判定,基数效应只是数字游戏而已。
每年4月前,由于政策和经济格局未定,经济、基本面和草根调研的意义不太大。只有进入四月,随着开工和政策的稳定,经济观察的重要性会提升,旺不旺是个重要的判断。
启发二: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虽然我们努力去寻找和总结规律、提炼指标,但是不要将这些指标和规律固化,妄图通过这些指标和规律的机械运用就去判断股市、去投资。
没有股市和经济的领先指标,唯一领先的是逻辑和人的思维。历史数据大致总结出A股的投资规律为:春季躁动和四月决断。
但是决断的时间可以提前到三月,也可以推迟到五月,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关键是要明白其中的机理,只有明白了这种机理,才可以在规律和指标的基础上去运用、去变化、去调整。